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12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阅读中的应用
——以五年级上册《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教学为例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或单元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拓展阅读,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立足一个主题,遵循两个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的策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学科素养。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工具;“123” 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多的要注重学生对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与欣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与法治修养。尽管这几年教育部大力倡导要开展全科阅读,但老师们对于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主题阅读的意识非常淡薄。在教学中,大多老师都是依照教参和教材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授课,缺乏围绕学科,增强知识的联系,把学科相关阅读内容纳入教学任务的思想。针对此现状笔者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为载体,围绕教材或单元主题开展主题阅读,以学生的阅读资源辅助教学,以学生阅读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123”策略在道德与法治主题阅读中的应用
“123”策略以思维可视化工具为基础,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利用图示或图表,把抽象的思考程序或思考思路具象化呈现出来,以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在道德与法治主题阅读中应用“123”策略有下面几点内容:
(一)立足一个主题,突显鲜明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综览整个单元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优化,使之更加契合主题。如在教学《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一课时,我围绕“了解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感知他们的突出成就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目标,开展了“走进科学家的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以上的主题阅读,是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制定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核心,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了围绕一个阅读主题,达成目标的教学。
(二)遵循两个原则,彰显以生为本
1.计划性原则:主题阅读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爱阅读,爱学习”。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预备周就要制定好“主题阅读计划”,明确好主题阅读的时间与内容,做到每周总结,每月奖励,每月总评,形成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欲望。
2.教育性原则。主题阅读材料要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的整体培养目标。因此,老师布置主题阅读时要有目的性,设置的阅读任务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要注意将育人因素置于其中,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利用“三个空间”,提升学习效果
1.课前:以设计“阅读小研究”为导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有规划地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的阅读学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设计“阅读小研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学生能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选择不同的思维工具,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加工、整理、归纳、提炼等。
例如在教学《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一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的“先学小研究”,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去完成,就起到画龙和点睛的作用,使阅读学习更为简约、便捷,凸显教学目标。
2.课中:以分享“阅读成果”为垫基,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课中,如果能充分把学生课前的阅读成果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方式,还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且为教材的学习垫基。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实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外阅读学习。通过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科学家的成就、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感悟,从中受到启发。
例如,在“了解科学家的突出成就”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科学家,同学们在“人物名称”“生活时代”“突出成就”三方面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同学们认识了中国古代许多具有伟大成就的科学家,了解了中国古代拥有灿烂辉煌的科技文明,增强名族自豪感。
在以上感知的基础上,很自然进入了筹建“科技名人堂”的环节,我引导学生以“科技名人堂”筹建者的身份推荐自己心目中成就杰出的古代科技巨人,同学们以自己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绘制的图示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了解,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成就高、影响大、领域广。如图1:
回顾此教学环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思维工具,把人物的故事、人物的分析进行层层剖析、赏识,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如小邓说“我要像居里夫人一样,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小文说“在生活中,我要像李时珍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到底。”在此,我们完成由知识的梳理,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的挖掘、审视与迁移。
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从阅读中分析出了不同的见解,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自己受到的启示,他们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积极性越发高涨,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3.课后:以反思“学习收获”为评价,提升学生的认知与践行
这里的“课后”是指课堂教学中最后的总结环节,即是“课尾”。课尾是老师总结、提升,学生反思、评价的最好契机,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精心设计最后的这一环节,在教学《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的结课前,让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中的KWL评价表和维恩图,把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学到的”“未知的”“想学的”等方面进行总结。如图2所示:
KWL评价表的使用,让学生在总结、反思自我的基础上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了课中一课一得,课后拓展知识的目的。同时,这种评价表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对学习充满期待。
又如图3,学生的维恩图,经过这课的学习,对照科学家的优秀品行,与自己进行对比、反思,在发现自己与伟人的优点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以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品德修养。
四、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在智慧阅读之中,让孩子们既在阅读中学习,又能在学习中感到充实。而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主题阅读是以思维可视化工具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工具与知识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阅读内容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孩子们探究性思维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克东.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7):7~9.
[2]王会霞,王亚荣.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4~27.
[3]付淇.基于协助知识建构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7):147~149.
[4]孙铁玲.深化主题阅读,提升核心素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9):46~47.
[5]姜长江.精讲整合,自主阅读,多举措开展主题阅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110.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联星小学 曾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