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语文作为一种基础的学科,是我国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体验情感的生发,不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使语文知识变得枯燥乏味,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针对这些现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成为解决问题的良药,它能够充分提高初中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初中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更加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高效课堂质量,这就需要不断改革并探索新的语文教学育人模式。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使学习过程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从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课程育人功能。因此,探索分析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重要性
在单一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中极度缺乏参与感与成就感,兴致欠缺,课堂专注力低下。对此,教师可采取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增强实践体验、设置课堂互动、创设教学情景等趣味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交流互动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更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品质与创新精神,而非掌握系统化、模板化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初中语文教学的需求。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更直观生动地呈现语文知识信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进而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最本质的角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优化路径
2.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孩子语文学习的敲门砖,此外,初中语文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时,需要在课堂与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上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呢?首先在课堂上应将以教师为主体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对于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其次,应该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类知识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外或者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感悟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堂,发散到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保障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2.2发展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教师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出现,而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可以使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换句话说,教学方式是由思维方式来决定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也会比较单一,还易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比较单一的理解。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可以促使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不断发散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记承天诗夜游》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生活背景,同时比较其他诗人(如苏轼和杜甫)在人生低谷中时怎样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并鼓励学生从诗人的视角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3进行多元化评价考核
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提倡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发展情况的过程性、全息性资料,以真实再现、客观评价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之前的评价方式,根据客观、有效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与方法、优势特长等都是重要的评价内容之一。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评、互评、口头评价、书面评语等评价方法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评价的优势,尤其在非选拔性的评价情景中,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进步,应为不同的学生定制不同的评价标准,开展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学生个体评价,达到评价育人成长、促人发展的根本目的。
3 结语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推动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活化教学过程,改变评价生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独特学科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新明.初中语文多元教学方法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10):13-14.
[2]高嵩,陈晓端.论当代主题式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20(5):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