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生命教育”之“爱的教育”

王苏萍
  
启迪·下
2022年22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215000

摘要: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在现在的教育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存在着“不会爱”的现象,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主要靠幼儿日常生活中周围所有成人的正确引导, 其中主要是父母和幼儿教师的引导教育。同时,幼儿园、幼儿教师、家庭以及社会需要协调统一的教育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爱的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就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关心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物,从中学习与人交流的技能,发展幼儿的广泛兴趣,培养幼儿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自然等等关爱的品质,从而使幼儿获得生活中难忘的快乐体验。没有爱的世界是灰色的世界,没有爱的人生是无味的人生。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是做人的根本。现在紧缺的就是对幼儿“爱的教育”,教幼儿如何去“爱”。

二、幼儿“爱的教育”的目标

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积累的过程,因此没有短期的目标,它的总体目标是让幼儿关爱生命、关心他人,让他们爱父母、关心父母,爱老师、同学,进而爱班集体,爱学校,最后升华到爱人民、爱祖国。对从身边小事、实事开始,学会怎样去关心父母、关心同伴,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有同情心,以助人为乐事。让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在孩子心头扎下根,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华。

三、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园应积极创设和谐友爱的氛围。

1、幼儿园应该重视幼儿“爱的教育”,积极创设和谐友爱的氛围。

幼儿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持续地开展各种“爱的教育”的活动,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幼儿学习用“爱”的心灵去观察了解,给予遭到不幸或遇到困难的人们以关爱,支持和帮助。

(二)幼儿教师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教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有着高高在上的位置,能够说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他们乐意接近和模拟的对象。在幼儿园里也是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能否教育好幼儿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去引导和教育。

1、通过集体活动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1)组织参观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而受到感触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成人劳动,使幼儿对劳动的意义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体验劳动成果丰收的喜悦,初步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理念。

(2)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

通过儿歌、故事、看图讲述等,让幼儿懂得爱什么 ? 恨什么 ?知道是与非、美与丑的行为准则。并借助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的感染力,陶冶幼儿美好的情操,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以及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爱的教育”,同时要避免说教,生拉硬扯,逐步让幼儿形成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2、让爱的教育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和活动中

(1)角色扮演活动

老师可以在班级区角游戏里添加有关“爱的教育”的游戏,比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引导幼儿辨别和认识他人情感,进入别人的角色、体验别人的情感,并准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通过情感认识、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反应。

(2)区角游戏活动

很多幼儿园教室都设置了“植物角”、“动物角”、“图书角”等区域,老师根据教学与季节的需要及时更新有关材料,鼓励每个幼儿做相应的观察。通过让孩子自己动手养殖花草、动物,观察每一天中它们的变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他们会越来越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三)幼儿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1、重视身教,父母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家长在家里要以身作则,关心爱护家里所有的人,给幼儿一个健康情感发展的生态,让幼儿充分地感受人性,体验做人的各种情感。由于家长个人素质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的影响极深刻,这点在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就最为明显,那么做为父母就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2、说故事给孩子听

利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境,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并提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问问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不只透过故事,父母也可以从电视里面的角色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同情心的过程,应采开放的引导方式,而非灌输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四)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中还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社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习社会、认识社会,形成他们最初的是非观、善恶观,在社会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世、与人交往,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的资源。

总之,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家庭、社区和社会相互合作协调统一。建构幼儿健康心理是一项重大工程,而幼儿的“爱的教育”更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这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需要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才能让幼儿有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黄兰,《创设和谐友爱氛围,强化幼儿情感教育》 甘肃教育 2009.6

[2] 梁红,《点滴关爱,从小培养————幼儿“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幼教与安定 200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