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庭教育背景下幼儿叛逆行为的探讨

张进秀
  
启迪·下
2022年31期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第五幼儿园 831700

摘要:幼儿逆反心理通常在两岁以后出现,即幼儿的自我意识、自主意志开始苏醒,作为独立人的思想逐渐发芽,伴随这一心理会出现一系列叛逆行为,表现为喜欢说“不”,挑战规则,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例如违规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破坏性行为等。本文就幼儿的叛逆行为,结合幼儿心理、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应对幼儿叛逆行为的有效方法,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关键词:幼儿叛逆心理;叛逆行为;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3岁左右的幼儿处于人生首个“叛逆期”,在成人看来是“不听话、调皮捣蛋的”,这一时期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发育不成熟,行为动作受肢体协调的限制,且家长总担心发生意外,时常会阻止他们的尝试,但被父母口头限制的事往往对幼儿极具诱惑和挑战,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违规尝试”,当结果达不到预期时,会产生不满,引起叛逆心理,以吼叫哭闹、乱扔物品、破坏物品等行为方式宣泄情绪,家长对此感到无奈。[1]

二、幼儿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需求得不到满足,借助叛逆行为宣泄情绪

当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预想的满足时,幼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表达不满,宣泄情绪,进而引起成人的注意,且这一阶段的幼儿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不足,容易产生极端行为,例如大哭大闹,刻意报复性摔砸物品,攻击殴打别人等。例如5岁的轩轩有一辆红色玩具车,被弟弟拿去玩,轩轩提出一起玩时遭到了弟弟的拒绝,转身向妈妈求助,妈妈说弟弟还小不懂事,不一会儿红色玩具车飞驰过来,撞倒了轩轩的房子,轩轩“哇”的一声哭了,捡起地上的红色玩具车使劲向弟弟砸去。轩轩以这种方式发泄着心中郁积的委屈和愤怒,表达着对弟弟的敌意和对妈妈处理结果的不满。

(二)家长对幼儿叛逆行为中隐喻的信息理解有偏差

幼儿叛逆行为中的隐喻信息是思维发展的产物。幼儿思维在活动时最为活跃,常常边玩边想,且幼儿善于用发出声音、制作响动的方式来吸引成人的目光,借机传递信息。[2]例如4岁的浩浩在客厅跑来跑去,妈妈让他小心一点,但是浩浩一点也听不进去妈妈的话,反而拿起沙发上的毛绒玩具向冰箱旁边的绿植砸去,大声喊:“冰箱被我的炸弹炸坏了,可乐还在吗?”妈妈才想起,昨天答应了浩浩今天好好吃饭就可以喝到可乐。浩浩的行为反映出其叛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家长需要揣摩他们的行为动机,解锁隐喻信息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合理表达诉求和需要。

(三)隔代教育对幼儿叛逆行为的忽视

在代际教育方面缺乏及时合理的指导。部分幼儿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孩子由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照顾生活起居,形成了隔代教育的现象。在现实中隔代教育的特点是顺从、放纵、溺爱,甚至过度宽容。例如3岁的红红吃饭时跑来跑去,奶奶要求她坐下好好吃饭,但红红说要边看电视边吃饭,且又吼又叫,奶奶只好默默地打开了电视。隔代教育重在生活服务和情绪安慰,忽视了幼儿不适、叛逆行为的纠正,不能有效抓住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引导教育且无视规则,这种松懈的隔代教育与父母严格的教育方式无法有效衔接,达不到严慈相济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幼儿学会规避问题,产生叛逆心理。

三、幼儿叛逆行为的导正建议

(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顺势而为

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理解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矛盾。幼儿叛逆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幼儿自主意识的觉醒,家长应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待原则问题要坚决说不,并向幼儿解释说明原因,如若一味叛逆抗拒,可适时对幼儿进行惩戒,同时家长也要坚持正面引导,赋予幼儿一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对幼儿合理的要求应给予更多支持理解,从而取得幼儿的信任,形成良性互动,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不足。

(二)有效解读幼儿叛逆行为中的隐喻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理解叛逆行为的隐喻信息需要父母的同理心,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并试图在孩子的心态和思维模式中解释叛逆行为的隐喻信息。幼儿很难将他们的内心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和行为模式来表达,父母应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模式,以便客观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并适时把自己的“猜想”反馈给幼儿,真诚接纳幼儿的想法,肯定幼儿的自我价值。

(三)营造平等、开放、理智的家庭教育氛围

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曾提出“威严与慈爱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严慈相济、民主而严格,兼具管束和要求,是教养幼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平等、开放、理智三个方面。

1.“平等、开放”是亲子间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家庭成员间应约定规则并遵守,相互监督提醒,相互尊重,公平对待。父母教育幼儿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当聆听孩子说话时,不但要听,还得记在心上,并体现在生活行为中,促使他们更乐于敞开心扉与家长倾诉。

2.“理智”是处理矛盾的重要因素

父母在面对幼儿的叛逆行为时,教育才是关键,因此需要保持清醒,克制自己冲动的言行和动作,尽可能地不打骂、批评幼儿,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评判,并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多从正面积极感化幼儿的逆反心理。对幼儿要讲清事实,理明逻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参考文献:

[1]刘艳华.幼儿叛逆期的教育策略[J].幼教园地,2017,(5):95.

[2]张富洪.解读幼儿非言语行为中隐喻信息的心理技术[J].教育探索,2012,(6):139-141.

[3]刘忠鹏.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学周刊,2015,(4):226-2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