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培智学校主题式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

——以Y学校为例

叶婉萍
  
启迪·下
2023年7期
广州市白云区云翔学校 51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特殊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三教联动'视角下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立项编号:GDJY-2021-T-a01)的研究成果。

摘要:培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以培养学生服务自我、服务社会的意识为宗旨,依托学校特色开发主题式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学生实际设置劳动教育主题,实行学科融合贯穿劳动教育教学,联动多方资源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构建主题式特色方式落实课程评价,借助劳动课程资源助力学生的发展,为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关键词:培智学校;主题式;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一.前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的快速发展,培智学校的生源逐渐呈“重度化、复杂化”的趋势。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劳动技能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主题教学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把不同的科目串联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1]。

二.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结合校本特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源于生活,课程也应回归于生活。Y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培智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兼容,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围绕培智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学习特征,秉承“支持”的理念,以生活为核心,建立了“翼课程”体系:“智之翼”、“礼之翼”、“健之翼”、“美之翼”和“勤之翼”。学校非常注重育人环境与课程结合,以“勤之翼”为主线,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构建“三勤.六艺”课程体系,通过“小农田”“家政室”等劳动场地的建设,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条件性资源,进而实施精准有效的教学。

学校开设的“勤之翼”课程主要包括“勤美、勤能、勤融”三方面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六艺”是指“德艺、厨艺、家艺、园艺、工艺和行艺”。学校围绕学生能力,依据学生需求,加强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通过“勤课堂、勤学科、勤主题、勤实践、勤社团”等方式创造“整体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劳动主题活动项目,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二)主题式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1.明确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

在个别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主题教学的开展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学生的能力起点和个性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学期初,学校公布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主题),各班则遵循学校计划,结合本班学生的IEP目标、学习特质等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按照“整体--分化--统整”的结构实施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各年段学生的教育重点会有所侧重。例如,“我会种菜”一主题,首先学校通盘规划、确定各年段(级)的教学目标:低年段的目标是能认识1到2种蔬菜、清洗蔬菜、初步学会浇水养护蔬菜的方法;中年段的目标是能播撒种子、拔菜除虫和采摘蔬菜;高年段的目标则是会种植养护、售卖蔬菜和烹饪蔬菜。然后各班级按整体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细化目标,设计符合自己班学生学习的主题内容,使主题各有特色。通过主题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蔬菜,了解蔬菜的种类、播种方式、养护方法和营养价值,提升劳动责任感和成就感。

2.实行多学科融合主题式教学

在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主题式劳动教育贯通所有学科,不仅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科目体现,在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科目中也会体现。同时加强劳动技能、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社团等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有机整合,避免学生学习知识的片段性。

多学科融合的主题教学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将学生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符合培智学生的学习特质。每年的三月、五月、九月、十二月,学校统一以种植、劳动技能、职业体验、手工环保艺术为教学主题,将各学科和特色劳动项目相融合,开展全校性统整活动,如:劳动成果展、劳动技能比拼、职业体验展、环保艺术节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完整的经验学习和人生体验。

例如,在学习“神奇的种子”这一主题,劳动技能的目标是学会浸泡豆豆、种豆芽的方法,体验劳动的乐趣。生活适应老师可以教学认识常见的3种豆类;生活语文老师教学相关的词语、童谣;生活数学老师教学点数3以内的豆子,辨别“红色”;唱游律动课教学“豆豆歌”;绘画课教学“我给豆豆涂颜色”;运动保健课教学“豆豆跳一跳”;康复课教学“拣豆豆、分豆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更具系统性、趣味性、综合性。

3.拓宽主题式劳动教育渠道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在开发劳动课程过程中充分应利用各项优势资源,联动家庭、社会,做到因地制宜拓宽劳动渠道,形成有特色的劳动课程,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加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在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课程中,学校采取“三教联动”的教育模式,以主题教学统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进行资源开发,形成“大课程化”的劳动协同教育。学校层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实施精准有效的教学,丰富素材性资源。家庭层面,通过家长课堂、亲子互动等方式促进家校共育,引导家长在家指导学生进行种植和手工劳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社会层面,积极拓宽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渠道,通过与校外种植基地、工厂等场所合作,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亲历多样化劳动。

在每年开展的种植月主题活动,各年级利用学校种植园,围绕“种植”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积累种植的技能和经验。在此过程中,学校积极寻找资源,积极组建家长种植指导小组,定期对各班的种植活动进行指导,教导师生如何松土,如何播种,如何施肥等技能。此外,学校还为学生寻找各种校外实践机会,如倡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作业,一起在家里种植花草、蔬菜;带领学生到劳动基地给花草松土;到蔬菜园观摩、学习种植技术......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场所的搭建,让学生能在一个自然、生态的环境中去体验和经历农作物播种、生长、收获的过程,促进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培养。

学校现有的校外资源包括(1)家长资源:家长种植指导小组;手工制作指导小组;劳动教育家长志愿服务队等;(2)社区资源:学校附近的草莓园、蔬菜园、商场、地铁站等;(3)校际资源:与花都区某学校建立劳动教育结对学校;(4)实践基地:本市某职业学校;某化妆品公司。

4.构建主题式特色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为调整教学策略指明方向。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为主,其评价方式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特殊性。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为此,学校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IEP,加强多学科渗透,建立主题式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为主的评价形式判断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状态和水平,向学生彰显他们劳动的价值。下图是二年级主题式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

根据主题式教学模式,各班或各个年级在每周的小单元主题结束前都会进行自己班(年级)的阶段性评价,主要由学生、任课教师、家长参与评价。到了月末时,学校会举办一个校级性的主题统整活动,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代表、行政、家委、外聘嘉宾等,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公益等基础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劳动技能的运用,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养成等进行综合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劳动的内在驱动力。

此外,学校主题式劳动教学评价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多学科融合评价上。依据主题教学跨学科整合知识的性质,不管是小单元统整活动还是大单元统整活动,各学科都能在同一个项目或活动中对照学生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进行检测。

主题式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档案评价、作品展示、操作展示、“劳动小达人”评选、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等方评价式。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进行操作或汇报,对学生呈现出来的综合知识、技能、潜能、情感进行测评[2]。无论是阶段性评价还是综合性评价,各班都会根据学生IEP,制定相应的活动评价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实施成效

主题式劳动教育旨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各科教师相互协作、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以主题式模式开展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掌握,更是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养。

(一)从学生成长来看

结合教师的日常观察、学生IEP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校自编《种植活动评估表》、《手学生在厨艺、园艺、家艺、工艺等方面的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学生的劳动能力确实有所提升。以三年级学生园艺、工艺评估结果为例,见图3。

(二)从教师成长来看

教师在实施主题式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互相协调,分配好校内外各教学要素,共同研讨开发了“六艺”课程方案和纲要,还学会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思路,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积极探索适用于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各班老师的组织下,各班各年级开展的统整活动多次获得学校和家长的好评,也为增加全校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式。

(三)从家长评价来看

主题教学模式为家长提供了更多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家长们看到了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技能,有更积极的劳动态度,也就更敢于放手,让学生有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从劳动课程阶段性总结中的《家长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家长对学生在家做家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给予了肯定,对学生有参与校外劳动实践的机会表示满意。

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过劳动触及社会、走向社会的通道。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以主题式的形式,实行学科融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劳动主题的学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和劳动素养的逐步形成,为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远卓.培智学校以生活适应为导向的主题教学[J].素质教育,2018(06).

[2]王琼.培智学校劳动技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8(36):15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