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在国家加快推动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开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是报障“幼有所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保教一体化”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撤销,转设幼儿保育专业,从“学前教育”到“幼儿保育”如何做好新旧专业的交替衔接,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培养保育人才的中职学校,应该顺应社会市场走向,贴合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特色,设置“保教一体化”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育事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因此,本文将在结合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与“保教一体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探究促进中职幼儿保育专业 “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措施,推进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婴幼儿照护服务;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 “保教一体化”概念
“保教一体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即“保育”和“教育”是互为整体,缺一不可的。“保育”主要是指对婴幼儿从生理到心里的全面的照顾和护理,比如身体营养、身心情绪等等;“教育”指的就是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安排幼儿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等等。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保育和教育应该紧密连接,不可分割的,想要促进婴幼儿全面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保教结合。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向社会输送专业的保育人才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幼儿园及幼儿家长对幼儿教师、保育师提出新要求。中职学校作为输送幼儿保育的专业人才机构,社会发展大势,培育符合社会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保育人才。对婴幼儿实行照护服务,不仅是要照护婴幼儿的身体,还应该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能够引导他们在之后的幼儿园学习过程中,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如果不培育更专业、更高质量的保育人才,那么幼儿在幼儿园或是早教机构中就无法获得专业教育,这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二)有利于完善保育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更多的是以“保育”为主,即在日常学习中多以学习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的知识为主,但是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保教一体化”,也忽视了即使是对婴幼儿进行照护服务时也应该进行一定量的知识教育。因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注重了对学生的保育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在过程中培养学生“保教一体化”的意识观念,导致保育专业的学生缺少对基础知识教育的认识与了解,难以胜任目前社会上的工作。想要推进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首先做的就是改善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从日常课堂体系中入手,将“保育”与“教育”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结合各自的个性与共性,构建一个“保教一体化”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完善保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还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进步。
三、当前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在“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保教一体化”课程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更注重的是婴幼儿保育相关的知识学习,却忽视了“保教一体化”,因而在保育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以“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难免会忽视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也就造成了目前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倾向于婴幼儿照护服务,忽视了对学龄前儿童的基础教育,这种教学体系难以培养一个全面的专业性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教师缺乏“保教一体化”观念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教师们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老教材的影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传输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的“保教”知识,没有对学生进行学龄前儿童教育知识的传输。一堂课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如果教师都没有更新和转化自己的固有观念,那么他们传输给学生的也一定是不符合当下幼儿教育发展的理念,也会对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形成阻碍。因而,为了促进人才培养战略的实行,首先就应该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更新教师的固有观念。
(三)“保教一体化”培育目标不清晰
在目前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培养战略中,不少中职学校缺少相关培养的经验,无法结合本专业特点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比如在“保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怎样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去融合一定量的知识教育,以及在融合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又该怎样去协调两者比重等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综合分析,才能够确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而才能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来开展相关教育,才能够构建一个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战略。
四、促进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群体之中,还存在一部分教师缺少对“保教一体化”的正确认识,因此才会导致他们忽略“保育”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师观念,要让这一部分教师去了解当前社会对于幼儿保育专业的人才理念,明确如今的幼儿教育中,“保育”与“教育”需要同向而行,各取所长。这样才能够转变他们固有的思维,去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但同时,也需要学校多举行相关教育培训活动,让更多老师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给予老师更丰富的资源平台,让老师去学习更多优质的教学经验,从而才能够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的将“保育”与“教育”融合起来,而这也是构建“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一步。
(二)完善“保教一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保教一体化”专业性人才,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既然是保育专业,首要的肯定是以加强对婴幼儿的照护为主要课程内容,同时又要辅之以必要的婴幼儿教育知识,让学生明确“保育”与“教育”必须同时进行,只是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比重会有所不同。因而在设置“保教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候,学校首先就需要借助现有资源来进行产学研发,比如借助学校、早教机构、幼儿园这类人才直接输送地作为调查研究的基点,以此来分析在婴幼儿照护服务中融入基础教育的最佳时间点和融合程度等问题,以此来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其次,再通过教师的教研、实践来更新现有教学内容,将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更有利于“保教一体化”发展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安排合理的课程时间、实践活动,逐渐让“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课堂形成模式,便于施行。
(三)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分析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具有问题的标尺。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分析目前的培养方案是否行之有效。首先,教学评价应当多样化,不能只看一个结果,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都重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事物的变量,并在此结果上对学生做出综合且有效的评价。其次,学校也应该构建一个网络评价资源平台,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我校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综合分析教学结果,并且借助网络资源平台还可以形成数据分析,借助大数据平台看到未来发展走向,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及时更改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 杨芳. 现代职业教育. 2020(11)
[2]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J]. 田茵. 课程教育研究. 2018(51)
[3]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 孙严. 学园. 2020(19)
[4]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发展前景探析[J]. 郑君红. 现代职业教育. 2020(16)
课题项目: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XZZJG2021B081)《基于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保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