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体化背景下初中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以《道德与法治》“凝聚价值追求”为例
摘要:教育领域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初中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应加大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力度,使学生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本文将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作为研究背景,围绕初中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从导入环节,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起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教育延伸,探讨时事话题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充分发挥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关键词:一体化;初中思政课;政治认同素养
引言:政治认同素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认同。政治认同素养的教育对学生成长方向与树立理想信念两个维度存在深刻的影响,于学科核心素养中位于关键位置。对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为例,基于实践过程中“导入环节”、“教学环节”、“教育延伸环节”三个教学环节展开分析。
一、导入环节,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起点明确教学目标
课题“凝聚价值追求”为初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守望精神家园”中的内容,基于“延续文化血脉”对中华民族精神与内涵的探讨,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能够了解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与凝练,从具体的现象体验至价值内涵的探讨,实现从感性的认知至理性的认同。
首先,师生问好,教师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中国精神》视频呈现于课堂之中,并口述:“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在贡献了强大物质力量支持的同时,也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延绵不绝,在饱受摧残中浴火重生,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中沉淀了自身最为深沉的价值追求。今天,同学们与老师共同学习‘凝聚价值追求’。”并板书——凝聚价值追求。其次,教师列举不同历史时期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例,梳理该精神与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以此精神对当下我国精神的价值体现展开交互。待学生交互结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对交互内容进行小结:“此类精神对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是我国民族生生不息、急流勇进的精神支柱,此类的形成源于中国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铸就的众志成城、共度时艰的伟大精神。此类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于精神上站得牢固、占得稳定,方可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并占据鳌头的伟大目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新课,阅读教材67页—72页内容。
二、教学环节,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
基于三维目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遵循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实际的明确要求,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成长中的我”作为原点,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为依据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教学活动是实现素养教育目标的必要途径,针对政治认同素养的教育目标,需要学生从情感体验开始进行思维锻炼,从而形成价值认同。通过设计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联系,通过讨论、分析等交互活动,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基于思政课一体化背景设计教学活动,具体见下述:
首先,教师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此教师口述问题引导学生交互,问题一:“中国的脊梁到底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问题二:取某一个精神为例,阐述该精神处于何种背景下阐述的?问题三:各类精神的名称不尽相同,其中相同之处在于何处?以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知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初步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掌握民族精神内核。其次,教师再次创设教学情境:“世界上的英雄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遇到困难、危难过程中凡人的替身而出。”针对此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交互:“回想近几年我国的发展经历,试论每个单独个体与伟大精神的铸造存在何种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近几年的经历了解民族精神与个体的关系,进而激化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后,教师就‘民族的脊梁’中英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故事中人物生平进行交互,并阐述爱国意味着什么。根据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于复杂情境中理性分析价值核心,掌握理性思考的学习方式。
上述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由复杂至简单,教学问题由描述上升至分析,针对初中学生而言,思维含量与水平得到了逐级锻炼。学生于教学情境之中,通过交互能够逐渐掌握民族精神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清民族精神与个体之间存在关系,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于不断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进而为进一步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奠定基础。
三、教育延伸,探讨政府职能
首先,于思政课教学实践结束前,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与政治相关的教学延伸话题,从而促使学生在有针对性在教学实践中巩固政治认同思想,强化政治认同素养。如为学生宣传红色文化、讨论热点话题展开课堂交互活动。以此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政治、认同政治,进而将自身认知与国家发展大局观建立联系,此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政治认同素养教育活动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其次,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政府部门职能的了解,促使学生抽丝剥茧了解政府设立部门、颁布政策的本质,进而吸取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元素,将其内化最终形成政治认同思想与思政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将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补充至本次教学课程的最后,诸如监察局、审计局、文化局、物价局等,帮助学生掌握此类政府部门的工作范围,使学生了解寻求政府帮助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教师应举例说明,若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不法商家销售商品时出现缺斤少两、销售过期商品等行为,应理解向物价局反映,以此寻求帮助。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哪种类型的问题可向哪个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如:若发现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可向当地的国土资源局寻求帮助,方式可以采取电话沟通或网上留言。又如:若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向当地的人才资源市场寻找工作,或于人才资源市场的网站发表求职信息。再如:若由于某些不可阻挡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便可至当地的社会保障局或市政府办公室反映具体的情况,寻求政府的帮助。
通过教师的延伸教学,能够使学生清楚政府的主要部门及其工作领域,而教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以及寻求帮助的途径与方法的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生活当中可以寻求政府帮助的事例,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政府的工作职能,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完成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上述的理论分析可知,初中阶段的学生为思政课认同素养培养的关键节点,于学生未来的政治认同教育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已然成为当下初中教师展开思政教育活动的全新导向。对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于积极学习过程中形成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高婧婴.初高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一体化培育初探[J].高考,2022,(02):153-155.
[2]柯晓玲.基于法治意识培育的初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D].导师:许瑞芳.华东师范大学,2021.
[3]刘硕.基于政治认同视角的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导师:王书会.华东师范大学,2021.
[4]马志芹,杨丽煊.新时代初中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0):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