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物理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大气压强一节为例

李萌萌
  
启迪·下
2024年6期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 天娇校区 65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方式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取得良好成果。事实证明,物理学科知识在劳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对物理教学有着非凡的意义。针对我校百草园基地假期灌溉不便的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大气压强原理,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设计简易滴灌系统解决百草园草药浇灌问题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物理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气压强;劳动教育;跨学科教育;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劳动教育开始得到重视。物理学科也明确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旨,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的方针。新增了“跨学科实践”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里大气压强章节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强调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许多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大气压强”。

我校拥有百草园基地。但在假期间,由于学校的工作人员休假,园内植物无人看管,百草园中草药的灌溉成了一个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大气压强原理,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设计简易滴灌系统解决百草园草药浇灌问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夏季昆明多以炎热天气为主,如何科学有效的解决中草药植物的灌溉问题呢?

一、认识大气压强

在大气压强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有许多关于大气压强著名的实验,例如:最经典的“覆杯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实验效果经典直观,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与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笔者认为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而沉淀仅仅依靠刷题这样机械的操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大气压强这一节中,笔者借助中草药植物园,提出如何利用大气压强实现无人灌溉呢?通过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可以加深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气压强的真实存在,又能拉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只是存在于课本和试卷之上,而是日常与生活息息相关,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

方案:利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倒扣至中草药植本旁边,并且在矿泉水瓶的底部打上一些孔,让瓶内的水与大气相连接,利用大气压强,将瓶内的水压出来,实现无人灌溉。

二、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展科学探究

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基础知识和技能,一直源用至今使得我们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偏向光有理论知识,死读书,读死书的育人结果,无法适应时代的人才需求。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利用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培养真正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科学探究我认为是核心素养中与育人最核心的部分,通过问题的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而多元化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我校的特色教学基地,中草药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着眼于创新和再发展,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那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如何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建立起中草药灌溉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

三、加强跨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分析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对跨学科实践主题的要求,能在实践中综合认识所涉及的知识;能在物理及其他学科知识解释与健康安全等有关的日常生活问题,探索一些的工程与技术问题,分析与能源、环境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具有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中我们首先提出如何利用大气压强实现无人灌溉,但是对于本草园内有诸多名贵中草药植被,他们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需要精心养护,这需要学生解决中草药各种植被需水量与滴速间的问题?

方案: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统计出百草园内有多少种植被,再统计出他们的需水量是多少。

其次,由于暑假时间比较长,我们需要长时间的对植被进行灌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浇水调节器控制滴速,实现整个假期的无人灌溉。如果我们选择市面上2000ml的塑料瓶子,然后利用计时器和数滴速的方法得出滴水的速度,例如:60秒一滴,一滴水大概是0.05ml,则24小时的出水量约为72ml。

最后,再次用数学里的函数图像形式,绘制出所需要的函数图像分析出需水量与滴速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和测试,我们便能调整出灌溉每种草药时的合适出水速率。

四、总结

通过物理科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的实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育人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悉心呵护,不仅是存在于纸上谈兵,更要面对真实的情境之中。跨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只有真正从根源上改变育人的方式才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洪流,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