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命教育视域下幼儿园饲养活动的策略与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生命教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之中。本文从生命教育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在幼儿园饲养活动中的重要性,表明饲养活动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和科学观察能力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从环境和组织层面创设饲养环境以更深层次提高教育价值。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幼儿园饲养蚕宝宝的实践过程,总结生命教育对于提升幼儿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幼儿园;饲养活动;策略;实践
引言
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涉及人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生命教育成为了各级教育领域尤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之中,生命教育旨在培育幼儿对于生命的认知、责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初始阶段,承担着传递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职责。饲养活动作为幼儿课程中的一环,生命教育在其间得到较大突显。通过与动物的互动,幼儿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从而培养其关爱生命的情感和责任感。因此,本论文将探讨生命教育视域下幼儿园饲养活动的策略与实践,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生命教育与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定义及重要性
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即其字面层面的内涵而言指的生物学层面的关于生命相关的教育活动。广义的生命教育要义则在于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实践”[1],强调情感、责任、伦理和价值观的培养,究其根本是要通过此种教育方式建立受教育者对于生命的尊重、热爱与敬畏之心。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视角又是教育期待”[2],故而,它的重要性既体现在视角层面也体现在期待层面。一方面,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视角,从生命出发既关注生命本体又强调作为受教育者生命体自身的全面发展,借助它者的生命历程引发受教育者自身对生命的关怀与理解。另一方面,生命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期待。教育者期待借助生命教育培育受教育者积极应对生活的能力。借助生命教育,受教育者能够感悟生命流动,以至于在面对生死等重大课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死观。
(二)幼儿园饲养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作为一个实践平台,饲养活动在其间的情感、社会和成长价值得以有效发挥。首先,情感价值。饲养活动的教育价值本质上来讲就是通过幼儿与其他生命的接触,体会生命的基本特征与需求,产生对于生命的认知与尊重,这种过程体验促使他们对生命产生情感联结,进而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其次,社会价值。饲养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小组合作饲养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合作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还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机会。研究表明,参与合作性活动的幼儿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最后,成长价值。饲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观察与反思的机会。幼儿在动态的饲养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能够培养其科学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从而增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命教育在饲养活动中的体现
生命教育在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中主要体现为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和感悟生命。首先,认识生命。无论何种生物其生存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一基础历程。饲养活动中,幼儿通过陪伴小动物生老病死的长周期活动能够对生命的过程、生命的本质有一个初步浅层次的认知。其次,体验生命。生命体的存在均非孤立的,既受自然网络的影响又受社会关系的牵制。幼儿在饲养活动中能够明显看到环境对于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其他生命体对于人的依赖性,这种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责任意识,理解生命的成长需要舒适的环境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爱护之情。最后,感悟生命。饲养活动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践课堂,在这个课堂之中幼儿在不断地同伙伴及饲养生命进行互动,这种情境化、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课堂模式不断促进幼儿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
二、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饲养环境
1.环境设计的原则与实践
饲养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以良好适宜的饲养环境为前提。饲养生命的安全性是一切活动的首要考虑条件,因此饲养环境首先要满足的条件的是安全、卫生、舒适等原则。首先,饲养区域应避免尖锐物品和潜在危险。其次,环境应保持清洁和通风,定期消毒,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具体实践中,可以在幼儿园设置专门的饲养区,配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参与饲养活动。
2.动物选择的教育价值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动物对饲养活动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幼儿园在动物选择中应以蚕、金鱼和小鸡等这类容易照顾,且在生长过程中能给幼儿带来直接的观察体验为主,通过饲养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幼儿在观察动物的成长变化,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过程,增强对生命的敬畏感。
(二)组织与引导幼儿参与的有效方法
1.养殖活动的具体策略
养殖活动要求多样化的内容安排,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参与饲养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具体策略包括:分组比赛、故事讲述等。比如,在饲养活动中安排小组活动,并且以比赛的模式开展饲养任务,这样的方式既能实现幼儿的全员参与又能调动其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还培养了幼儿的团队意识。故事讲述则更能提升饲养活动的趣味性,将相关故事融入所饲养的动物之中,既增长幼儿知识又能使其更好理解生命意义。
2.教师的自觉观察与指导技巧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的自觉观察和技术指导是幼儿饲养活动有序进行并发挥生命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在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饲养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你觉得小动物需要什么?”“小动物这会儿是不是饿了呀?”“它们的情绪如何?”等等,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发幼儿的思考,锻炼幼儿的思维延展能力,并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生命教育视域下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实践
(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具体饲养活动的实施步骤
合理的实施步骤是饲养活动有序开展、顺利进行的前提。具体饲养活动的实施步骤包括动物的选择、饲养前的知识讲解、饲养计划等。第一步,依据幼儿情况以及幼儿园具体环境选择适合的动物。其次,进行前期的知识讲解,提前向幼儿介绍所要饲养的生命体的相关知识,比如生存习性、饲养要求和方法等等。最后,提前制定饲养计划,并按饲养计划开展饲养活动。
2.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与互动
在饲养活动中,幼儿教师是主导者,幼儿是主要参与者,所以在饲养活动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幼儿意识到其自身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如何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成为老师尤为值得思考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定观察任务,引导幼儿去“对生命体进行直观感知”[3],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幼儿在完成观察任务之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其发表自身感受,再次加强其主体地位并且能够实现幼儿之间的友好交流互动。
(二)实践中的观察与反馈
1.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在幼儿园饲养活动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观察与分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师素养中强调“关爱幼儿居于幼儿园教师人文精神的首位”[4],通过对幼儿行为的细致观察,教师能够了解其兴趣、情感反应和认知发展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首先,教师需关注幼儿在照顾动物时的情感反应,如关心、好奇或焦虑,这有助于评估幼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并进行适当的情感引导。其次,观察幼儿在饲养活动中的探索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幼儿的认知能力差异,促进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动,推动其社会性发展与团队意识。
2.幼儿的情感变化与学习成效
幼儿园的饲养活动中,在同饲养对象的生命体验中幼儿的情感变化表现得尤为明显,快乐、惊喜、焦虑或悲伤等多种情感的产生不仅反映了幼儿对生命的认知,也体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当幼儿看到动物的生长时,他们会感到欣喜;而在面对动物的病痛或死亡时,幼儿则可能感到悲伤与无助。教师需要敏锐地关注这些情感变化,及时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其情感智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三)实践案例分析
1.幼儿园饲养蚕宝宝的实践案例
在幼儿园开展蚕宝宝饲养活动的实践案例中,幼儿教师将两条蚕宝宝带到了学校,瞬间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开始了对这一未知生物的各种猜测。这个时候老师通过视频《蚕的一生》向幼儿讲授了蚕的基本知识。下一阶段,老师通过安排任务的方式让幼儿轮流观察照顾蚕宝宝,从中感受蚕宝宝的成长,包括喂食、打扫卫生等培育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随着饲养活动的推进,蚕宝宝出现了更多的状况,蚕宝宝的生病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成长的不易,逐渐培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最后,当蚕宝宝破茧而出,变成美丽的蛹时,孩子们感到无比兴奋。
2.案例分析的启示与总结
本案例通过真实的幼儿园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展现了生命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操作性、必要性以及重要性。首先,饲养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实现了有效的经验学习,对生命现象有了具象的了解。其次,饲养活动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观察、思考、提问、分享等有效激发了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最后,面对蚕宝宝的生病状况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成长的不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意识。
四、结论
生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生命教育探讨了幼儿园饲养活动的生命教育价值,以及幼儿园具体的饲养活动需重视的实施策略,比如创设良好的饲养环境以及组织引导幼儿参与的有效方法等等。另外还从实践层面出发分析了幼儿饲养活动该如何设计以及对现有幼儿饲养活动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幼儿园饲养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典型缩影,从中能够看到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责任感与同情心。未来生命教育也将对幼儿等不同群体的受教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类似于饲养活动的生命教育实践课堂必然被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论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02):20-26.
[2]王晓华.幼儿生命教育的多重向度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4,(01):91-94.
[3]张斌,虞永平.百廿年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4,(08):12-22.
[4]黄立霞,陈多英.幼儿园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培育[J].学前教育研究,2024,(06):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