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互联网的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课为例
【摘要】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进入教育领域并与学校教育进行着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雏形正在形成。相比于传统地理课堂,地理智慧课堂在学习情境创设,师生互动交流,学情反馈时效性等几个方面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慧课堂;地理教学
一、序言
在互联网软件、硬件技术正在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正在极大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促进课堂教学,甚至变革教育教学方式,这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们的研究与实践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智慧课堂”,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对于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方式,智慧课堂呈现的形式,不同的教育专家、教师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智慧课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这也正说明了智慧课堂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它需要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够逐步走向成熟。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地理课堂的变革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是师生思想碰撞,知识生成的过程。慧学云教学服务系统+平板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是一个包含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新型教学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显著不同的技术特征和教学特性。它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能更好的支持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本文以“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课为例,探索慧学云教学服务系统+平板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智慧课堂教学。
(一)创建多样化情境,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学派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慧学云教学服务系统+平板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组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能够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为学生创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情境,并提供丰富的课堂学习资源,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能力。
在“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课前,通过慧学云教学辅助系统向学生推送有关喀斯特地貌的文字材料介绍及一些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学生使用平板电脑阅读查看这些资源,课前了解喀斯特地貌相关背景知识,同时直观认识喀斯特地貌,感受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壮丽、秀美,深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这一地貌的求知欲。 在课中,以一段“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短视频引入新课,引出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这段视频学习素材,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究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的。
(二)多形式、无障碍的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知识的生成
慧学云教学服务系统+平板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组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能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前、课中、课后实现无障碍式交流互动,大大增强了教与学的效率。全方位、多形式的流畅互动,师生间的思想碰撞,有助于课堂上知识的生成。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课中,在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时,在给出了相关文字材料和溶蚀作用的化学反应方式后,利用系统的抢答功能,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来获得表达自己观点的资格。学生的抢答活动往往表现为过分热烈和高沉浸的投入,这不仅能够让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更加积极,有利课堂的生成,同时也能极大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个体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这个高沉浸高互动的抢答方式,学生的各种思维想法在课堂上的激烈碰撞,最终完整清晰准确的的完成了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分析。在探究我国西南地区海陆变迁的问题上,由于问题相对简单,更适合采用随机抽答的方式,让所有学生获得平等的课堂参与机会,保障每个学生的公平权益,也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在抢答或随机抽答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适时点赞和鼓掌都是有意义的一种课堂鼓励的方式。诸如此类的实践技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良好氛围和学生的体验感。
在用思维导图形式画出出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环节,每个同学先在草稿纸上画出思维导图,再利用学生个人平板电脑将所画的思维导图拍照上传系统,所有学生上传的思维导图都同步呈现在教师端的平板电脑和教学多媒体大屏幕,教师可有效地了解到全体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情进行精确诊断,教师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答案,包括结构良好的答案和结构较差的答案,进行点评分析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呈现出来,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探究云贵高原地下溶洞形成过程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并将小组的成果拍照上传系统,教师选取两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成果呈现于大屏幕,并让相应的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解读,教师点评。 在这个环节,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小组学生代表对小组作品进行分享与解读,教师点评分析,促进了课堂内容的生产性。
(三)随堂检测,即刻反馈,利于精准教学
慧学云教学服务系统+平板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组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能够让课堂检测即刻反馈结果,师生可以即刻掌握学情,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后续的教和学的提供决策指导,提高教与学针对性,进而实现教与学效率提升。此外,在课前的预习与评测和课后作业的评价与追踪的反馈方面,同样可以做到及时即刻的效果,这样对于师生的教学而言,有助于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效率。
在本节课的新授课的课前复习训练环节,教师课堂推送了两道选择题进行随堂检测,全体学生在个人平板电脑上限时完成 ,并提交系统,随后教师在系统中输入正确答案,系统即刻在大屏幕展示习题的正答率、各个选项的学生人数百分比和具体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决定该道题是否要在课堂上讲解。例如:如果反馈的结果是四个选项的选择人数百分比比较均衡,这说明该道题学生分歧较大,此时需要教师当堂进行分析讲解,让所有学生都能回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中来。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正答率很高,只有少部分打错,说明这道题难度较低。教师只需要找个答错学生回答一下答题思路,点拨一下即可,并在课后向答错的学生推送相应的巩固练习。智慧课堂使得教学反馈即时出现,即时性的反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教师的精准教学成为可能。对于答对的学生而言,课后并不需要再次进行巩固训练,避免了重复训练,节约了学习时间,对于答错的学生而言,教师将在课后推送巩固训练,起到了个性化指导的效果。
三、结语
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产物之一的智慧课堂,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研究和实践。随着智慧课堂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智慧课堂的结构和教学模式将会日臻成熟与完善。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平板电脑、慧学云教学服务系统的各种功能,可重构课堂教学流程,打造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课堂教学。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手段,高中地理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技术要始终服务于目标,而不能成为目标。让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师生所用,成为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走向未来智慧教育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利尧.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0).
[2]岳玉山.基于iPad的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4]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6(3).
(责任编辑:洪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