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和辅导方法

马丽云
  
广东教学报
2022年12期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联星小学

【摘要】厌学现象是小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学生一旦厌学,就很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受影响,这又反过来加重其抵触情绪,分析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原因、辅导方法,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心理;厌学;辅导方法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不少孩子不喜欢、不愿意学习,对学习兴趣不浓,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在行为中也显现出来,甚至有部分学生发展到以各种理由逃避上学、拒绝上学,这就是“厌学”。为什么有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厌学情况呢?小学生厌学有发哪些表现,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辅导呢?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厌学的心理表现

学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厌学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动两方面。首先,在思想上的表现。在我们的认知中,每个学生来到学校,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接受老师的教导为目的,但是,在厌学者的内在思想上,却并非如此。他内心并不把校园当成自己求知和成长的课堂,反而把它当成是一种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任务,认为读书是一种烦恼、压力和负担,因而学习是被动的。

其次,在外在行为上的表现。我曾对某个班级做过调查:班级人数45,当中厌学、懒情的学生比例超过30%。这些学生的主要行为表现有:没兴趣听老师讲课,常在跟别人小声讲话,或是在做各种小动作;当老师提问到他的时候,他基本是回答不出来;对于课后作业,他要么找出各种理由进行推诿和拖延,实如果实在推诿不了,就随便敷衍了事。作业质量也很差,明显有应付心态。

二、探索厌学形成的原因

如果我们要想有效帮助学生摆脱厌学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对厌学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索。我经过调查和观察后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家庭的、学校的、社会、学生自身等。如,有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父母没能恰当地及时安顿好孩子,更是有意无意地疏忽冷落了孩子的各种需要,孩子感觉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产生深深的孤单感和自怜感,又不能及时排解,就会在学习上产生认知扭曲;又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抑或是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野蛮”成长,对学校的约束无法适应。还有的比如学校如果过分看重考试成绩,教育观念落后,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之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有些孩子受娱乐文化等影响认为学习无用,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从学生自身来看,厌学的小学生一般是自尊心比较脆弱,缺乏自信,他们想通过追求完美来获得他人认可,当学习上遇到困难后,他们不能专心在如何解决困难的上面,反而会把许多的精力消耗在各种的自我冲突当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厌学。

三、对厌学小学生的辅导与应对策略

辅导厌学的学生关键在于培育其自信、自尊,和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给予他们关怀,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戒急、戒惩,把孩子当作朋友平等看待,勤于沟通,用心交流,并以鼓励为主,而且要整合各方的力量,要有恒心和决心,永不放弃。下面我从将家长和学校两方面来具体描述。

(一)家长方面

1.调控情绪,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孩子厌学,家长往往容易地焦急和焦虑,这样的情绪不利于解决的问题。因为家长的这些情绪会反过来影响孩子,让他更加地不安,不能接纳自己,孩子会下意识地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所以,家长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态,告诉自己说:孩子的心可能生病了,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与温暖,才能帮助他恢复;我要容许孩子有一个重新调整和恢复的阶段,我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我要蹲下来,打开心,打开耳,努力聆听孩子的心声,听懂孩子在厌学背后的委屈和挣扎,我要试着换位思维,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这些日子究竟经历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埋怨他。

如果家长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温暖的氛围,接纳并理解孩子,他会感到安全安心,那些对抗和不安的情绪会慢慢地平复下来。然后家长再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接纳自己的不足,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重新梳理读书目标,温和地纠正孩子一些有偏差的认知和信念。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和理解孩子的言行,学习信任孩子,尝试平等地与他相处,与他一起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的小小的困难,多鼓励、多打气,有耐心,容许孩子犯错,不急于指正,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就能得到恢复和培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送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在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共同成长。

2.唤醒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先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愿意做什么不愿做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的兴趣所决定的,而不是父母或老师的意愿决定。兴趣是人们能持之以恒、不断进步的动力。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的这一代家长,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期望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实现在孩子的身上,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就变成了父母实现梦想的唯一机会,其后果就是孩子失去了探索自己梦想和兴趣的机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这如何能让孩子主动地、热情地读书呢?

所以,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期待,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开放的心,陪伴着他,多多地鼓励他去寻找到属于孩子自己的真心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个比较不容易的过程,需要家长跟孩子一起在不同的教材和课程中不断地挖掘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点。孩子如果对一些功课缺乏学习意愿,就难以学好。我们可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操作法等等,总之,唤醒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梦想,是最好的良药。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总是活在习惯当中,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关键。在小学最初阶段,家长就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语有云,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家长自己也要有良好的习惯,如早睡早起,劳逸结合,有事有条理,东西分类摆放,不懂就问,注重沟通,喜欢阅读,独立思考……孩子会直接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所以,家长应从自己做起,做孩子的好榜样,这能帮助孩子为将来的一生立下良好且坚实的基础。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做书写马马虎虎,作业拖拉,及时要指出并纠正,不要等它已经成为一种坏习惯了才去纠正它,这样会事倍功半,因为要改掉一个习惯是非常难的。

4.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孩子将来实现人生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力量源泉。我们都知道,人生之路没有一条是容易走的。家长要通过孩子学习的过程,帮助孩子训练他的意志力,这也是读书学习的其中一个目标。

家长要明白:让孩子吃苦、流汗,是有益而无害的。同时给孩子订立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让其去奋斗。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要适时鼓励,给予适当的奖励,督促孩子为实现目标去坚持努力。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孩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当然,我建议家长从小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这对于培训孩子的意志力是有帮助的。从小小的家务活开始,能帮助培养孩子做事做始有终、坚持不懈的态度和习惯。另外,让孩子坚持一项他喜欢的体育项目,对培训孩子坚韧的意志力也是很有用。当然,这都需要家长自己坚忍恒久、身体力行地陪伴和引导孩子方能达成有效之功。

5.有意训练孩子良好的专注力

专注力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能,而兴趣是专注力的最重要因素,我归纳了有以下几点方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1)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利用视觉。如阅读课外书;利用动觉,写字、大声朗读;利用听觉,如听故事、听力练习,也可把几门功课的内容,交替进行复习。家长还要与孩子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其专心学习。

(2)呼吸法调整学习状态。发现孩子注意力分散时,家长与孩子一块做几次深呼吸,利用呼吸法放松身体,调整精神,让其重新投入学习。

(3)运动法提升学习状态。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家长可带着孩子到室外跑跑步或做做操,通过运动来促进头脑清楚,提高注意力。

此外,对于孩子的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的时间,家长要有合理的安排。原则上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也不能让孩子过于空闲,无所事事,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有事可做,专心完成。

(二)学校方面

1.家校联动,齐抓共管

孩子厌学,家校要联手,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双方的信息要经常沟通:老师通过家长会和家校群,定时、及时把孩子在校内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经常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反映给老师。家校两端信息及时交换,增进了解,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力往一处使,使双方的处理和跟踪更及时、更有效。

2.加强师资建设,更新教学观念

学校要加力强教学管理,师资量管理,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角色观,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下让他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

(1)增加关注,以赏识和鼓励为主

那些厌学的孩子,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觉自己被重视被喜欢。必要时,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向他们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相对浅显和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要不断的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重建自信心。即使他们答错了,教师也不要严厉批评,要发现他们在其它方面进步,及时给予赞赏和表扬。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指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老师和学校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信。

(2)改变观念,调动学习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课堂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以生为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厌学的问题。

改变教学观念并非容易,当老师教学上形成固有的教学模式就不容易改变。这需要老师们积极配合,克制自己的控制欲和优越感,以更加民主、平等、开放、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索、转型,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必要的媒体,巧妙导入新课,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高兴地、发自内心地、自觉自地主动学习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入主动的学习之中。

(3)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就像一个心灵的捕手,需要他细致且深入地观察和理解班上的学生,了解并尊重每位学生在各方面的天赋和特点,努力做到因才施教、因势利导,个性化教育,以无限的信任和恰当的机会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盲目地比较,或者简单化的搞一刀切,或者古板地复制和粘贴。

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喜欢、欣赏自己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师生关系紧张时,他们会容易产生逆反心和对立的情绪,厌学、拒学就会紧随而来。所以,老师应花时间和心思深入学生当中,多谈谈心,多聆听学生的心里话,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为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喝采,帮助他们远离厌学,重拾学习的快乐。

4.上好心育课,教会学生有效管理情绪

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方面的教育与建设,为学生和老师们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老师和心理课堂,我们要珍惜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升我们的心理素养,特别是对我们的情绪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不要让坏情绪长时间地积压在心里,而是要及时地进行疏通、化解,这对于减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是极有帮助的。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人为的多因素的、长期的、反复作用导致的后果。疏导与治疗的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的积极作用,抵御大环境的消极影响,营造一个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良好环境。对于厌学的学生,老师要把尊重与爱撒向每位学生,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让他们热爱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戈建红.小学生厌学现象心理探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6):170-172.

(责任编辑:洪冬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