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的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摘要】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其正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其社会化发展产生阻碍。本文以积极行为支持理论为基础,梳理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及其功能,归纳了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常用干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攻击性行为干预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国内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攻击行为;孤独症;综述
一、引言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发病于婴幼儿早期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大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近年来,对于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引发诸多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周围儿童构成安全威胁,也会严重妨碍孤独症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并对其社会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简称PBS),是一种通过教育方法改变系统环境从而提高个人行为技能的行为干预技术。已有研究表明,积极行为支持在个体问题行为改变和生存环境改善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查阅积极行为支持的相关文献,梳理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其功能,归纳影响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和常用的干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建议,以期为国内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及功能
(一)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临床特征,把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类:(1)言语攻击,主要是指对他人进行非肢体的语言暴力。例如,取笑、奚落同伴,叫骂,讥讽,口头威胁,挑衅抨击等行为;(2)破坏性行为,主要是指应用暴力对物品的损坏。例如,扔砸东西,抢夺他人玩具,故意破坏他人物品,损坏桌椅、门窗等行为;(3)身体攻击,主要是指一些不合适的身体接触。例如,推搡,捏拧,抓人,打人,咬人,向他人吐口水,拉扯他人衣服、头发,用头碰撞他人等行为。有研究者利用适应行为量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关于攻击性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攻击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占43%、“破坏物体为目的”的行为占34%、“无端愤怒及敌意行为”占47%。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最希望学生改正的十类问题行为中,攻击性行为占三项,期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推、抓或捏人”、“未经允许动用他人物品”和“粗话骂人”。由此可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是一直困扰教师教育与管理的重要难题,作为影响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干预也成为目前孤独症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功能
从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的角度来看,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该行为服务的目的即是行为的功能。行为具有某种功能意味着环境中存在某些因素可能对个体行为起强化作用,从而导致问题行为持续、反复出现。因此,对于攻击性行为功能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后续干预策略的选择。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会将攻击性行为分为正强化、负强化、自动化强化三种功能。1.正强化功能,是指攻击性行为可以为个体带来令其满足的或者其他积极的强化物。例如,儿童渴望获得教师、家人的关注,获得喜欢的玩具、爱吃的糖果,想要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等;2.负强化功能,则是指个体做出攻击性行为之后,某种厌恶刺激停止、减少或延缓出现,或是某个厌恶的人物离开。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为了逃避学业任务、特定个体和活动,以达到获得独处、缓解焦虑和逃避挫败后果等情况,通常负强化与个体拒绝、逃避或回避某些特殊的人或事有关 ;3.自动化强化功能,是指个体通过攻击性行为可以调节周围环境中某些感觉刺激输入的水平或类型,让个体产生某种令人满意的舒适体验。例如,个别孤独症儿童喜欢拍打他人的胳膊或脸部,通过多次观察发现这样的攻击行为并非出于对同伴或老师的敌意,而是由于儿童对于拍打他人而产生的声音有着特殊癖好,此时的攻击性行为能给儿童带来听觉上的刺激反馈,自动化强化通常与个体独特的生理和神经结果有关。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尽管在其他人看来属于问题行为,但对于儿童个体来说,这些行为却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策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特定的行为功能。同时,由于孤独症儿童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其攻击行为的功能及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攻击性行为功能的判断要因人而异,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综合考量。
三、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虽然行为功能理论认为,问题行为之所以在某个情境中出现,与前奏事件和结果事件有紧密相关,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因素不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对可能影响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进行讨论。
(一)生理因素
儿童所存在的生理缺陷或者障碍,可能会引起特定的问题行为。生理缺陷或障碍很容易影响儿童能力的发展,由于受限于自身能力的发展水平个体极易产生某些问题行为。例如,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缺陷常常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而问题行为的产生于此也一定的关联。此外,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时期,如青春期,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也极易受到生理因素的干扰。
(二)心理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生活经历的心理创伤会对儿童的心理以及之后的行为会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早年的心理创伤是问题行为产生的最初原因。此外,阶段性的心理问题也会因处理不当而发展成为问题行为。
(三)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在专制型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很容易出现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在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儿童大多自控能力较差,冲动行为、哭闹等发脾气行为经常发生;在忽视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儿童由于存在严重的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剥夺,更容易出现多种问题行为,可能存在寻求他人关注的需求。此外,父母和谐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
四、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一)基于正强化功能的干预措施
针对孤独症儿童正强化功能的攻击性行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儿童获得他人关注或得到想要物品的行为功能是合理的,需要改变的是发展替代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适应性行为。因此,干预倾向于采用功能性沟通技能训练和延迟满足的策略,让儿童学会用恰当的行为获取他人关注和物品。在一项对8岁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儿童功能性沟通技能的训练,鼓励儿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求,来获得想要的物品得到关注。还有一些研究者采取了综合的干预策略,通过恰当行为训练和延迟满足引导一名重度智障孤独症儿童来获取食物。而对于障碍程度不同的孤独症儿童,所采用的干预措施和干预策略的倾向性会有所差别,这与其现有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对于轻度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是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沟通技能来获取关注和物品,而对于重度孤独症儿童干预的策略则有所调整,允许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意愿。
(二)基于负强化功能的干预措施
针对孤独症儿童负强化功能的攻击性行为,部分研究者倾向采用改变前奏事件和后果事件的干预策略,通过调整周围环境、增加活动趣味性、调整任务难度、强化良好行为、提供休息时间等方式,逐渐提高儿童参与任务的积极性,以此降低逃避行为的发生。对于轻度孤独症儿童,研究者则会考虑改变其攻击性行为的逃避功能,通过训练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沟通技能,鼓励采用言语方式来获取帮助完成任务。而对于重度孤独症儿童负强化功能攻击性行为则是从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拒绝这一角度考虑,通过训练儿童学习图片或手势表达拒绝和中止。可见,针对孤独症儿童负强化功能攻击性行为的干预,首先要判断功能是否合理。如判断行为功能不合理,干预者则不允许其逃避,更多的是采取调整任务量和难度,简化、分解任务,提供休息机会等方式增加儿童参与任务的能力;如判断行为功能合理,则需要强调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意愿,并重视对周围环境的调整。
(三)基于自动化强化功能的干预措施
对于自动化强化功能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较为常用的干预策略是基于良好行为的训练和前奏事件的调整。一般来说,自动化强化与个体独特的生理和神经结果有关,很难完全消除。所以,大部分研究者会采用训练其发展与攻击性行为功能相同的且形式容易被人接受的替代性行为。例如,提供相应的替代性刺激、组织可以满足儿童行为功能的互动形式。此外,有研究者采用改变行为结果和个别强化的方式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当然,对于不同程度孤独症儿童所采取的干预策略也存在一定差异,部分研究者尝试采用自我监控的方式来减少轻度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对于重度孤独症儿童,有研究者建议直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减轻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
五、反思与建议
(一)对于行为功能的判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虽然行为功能理论认为,问题行为的出现与前奏事件和结果事件密切相关,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因素就不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对于孤独症儿童生理、心理、家庭因素的综合考量有利于形成关于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立体声,从而溯源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可以结合应用行为分析理论对行为功能做出准确判断,为干预策略的选择和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对于障碍程度不同的个体要采取不同策略
干预策略的选择和干预方案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要受限于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干预者应依据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并结合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或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三)对于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应以社会沟通技能训练为主要策略
攻击性行为是个体表达需求的一种形式,所有干预策略的选择都应是为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之一,所以在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有效社会沟通技能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干预者要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技能的训练。对于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孤独症儿童,干预者要更加注重对其言语表达的适切性和情境性训练,合理分析、灵活调整干预策略,关注儿童社会沟通技能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绍平,邵嵘,郭本禹,王云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暴力电子游戏和攻击规范信念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9(3):83-89.
[2]夏锡梅,侯川美.情绪智力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91-96.
[3]耿耀国,赛雪莹,刘亚楠,郭伟伟,王丛丹,杨子,闫凤严.宽恕与攻击的关系: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9):56-63.
[4]杨娃,邢禹,关梅林,李永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心理资源对中职生亲社会和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5):30-35.
[5]黎和敏,倪萍萍,昝飞.基于攻击行为功能的学前儿童家长执行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4):72-78,96.
[6]韩磊,任跃强,薛雯雯,高峰强.自尊与攻击:相对剥夺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2):84-89.
[7]高峰强,徐洁,任跃强,陈英敏,韩磊.留守中学生羞怯与攻击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及安全感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4):60-65.
[8]傅王倩,张磊,王达.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1):42-47.
[9]胡晓毅,范文静.运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改善孤独症儿童需求表达及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40-45.
[10]刘裕,张媛,唐薇.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7-72.
[11]赵俊婷.学步儿受挫后攻击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9):91-96.
[12]林云强,张福娟.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47-52.
[13]雷浩,刘衍玲,郭成,赵乐,陈海英.班级环境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暴力态度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65-72.
[14]曹晓君,陈旭.3~5岁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6):45-49.
[15]杨楠,张魁,耿耀国.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87-91.
(责任编辑:邓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