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罗顺芳
  
广东教学报
2022年9期
广州市白云区江夏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学具是帮助学生理解获得知识的直观教材。自制学具需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关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与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专注度,为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在玩中学很重要。而现成学具具有局限性,为此,笔者对自制学具的意义和作用及指导制作的过程和应用作了简单阐述,目的是提出自制学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

【关键词】自制学具;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从直观、具体的实物中获取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很重要。让学生自制学具,在玩中学习,其意义和作用尤为深远。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自制学具的意义和作用及指导制作的过程和应用两方面阐述如何让小学生自制学具,在玩中学。

一、自制学具的意义和作用

1.填补教学空白

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多知识点,但很多知识点在学具盒都没有相应的学具,例如计数器、算盘等,这些得要学生另外购买或者学校另外购买。此外,教学分类时的各种形状、颜色的气球也是欠缺空白的。如果教师提早让学生自制,就可以填补教学中没有学具的空白。

有的教师误以为常态课就是教具求简求省。其实,常态课也要从教学出发,力尽所能及地满足教学需要。

2.提高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自小就会对玩具感兴趣。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自制的学具上课,对所学知识尤其感兴趣,很容易就把要学习的内容迁移到学具的制作上。

3.培养操作能力

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制作的学具多了,各种工具的运用也灵活了,再制作其它学具或是操作学具时也会得心应手。可见,制作学具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增进亲子关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独立完成自制学具有一定难度,期间会要求家长协助参与,而家长参与制作过程,本身就可以提高亲子关系的融洽度,增加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5.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对学具的结构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激发创新能力

在范例的点拨中,学生会受到启发,从而激发创新的本能,创作出新的作品。

二、指导制法的过程和应用

1.预习课文内容

预习是主动学习新课的第一环节。教师在预习要求中提出:“要制作的学具包括哪些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内容,提高预习的目标性和实效性。

2.教师示范制作

教师要预先制作一个学具,把所需材料、工具、步骤的先后顺序、注意点一一列出,让学生清楚明了。

3.参考作品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以把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上展示,也可以网上搜集作品展示。

4.学生课外创作

学生学习了制作方法、步骤,又欣赏过优秀作品范例以后,心中便有了“谱”。自制学具就变得简单易行。

5.堂上作业点评

课外创作以后,教师就要收集学生作品,并把作品分类,然后课堂上点评。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评能力、表达能力,可以先教师点评,然后学生点评。

6.作业评比奖励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把学生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或者直接全部评为优秀作业奖,并颁发小奖状,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从而促进学习兴趣。

7.多种形式应用

通过以上各个环节,学生已经对学具的结构很熟悉,学习内容也完成了一部分,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应用。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数的读写》时可以用计数器或算盘进行“我拨你读,我拨你写”,或者反过来,“你读我拨,你写我拨”等游戏。这些游戏可以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

综上所述,以上是自制学具在笔者的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引出大家更好的实践操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淑敏,周靖.学术论文写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

[3]陈娟,张红.中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数学教育,2015.

责任编辑  温铁雄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