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标增强课程思想性目标导向的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与方法实践

桑茂恒
  
广东教学报
2022年12期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修订原则中提到:坚持目标导向,增强课程思想性。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强化了育人导向,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容,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变化,并在教育、教研工作中践行“提高课程思想性”的新课标理念,努力设计小学体育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相融合的课程内容,并探索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思想性的教学实践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新课标;增强课程思想性;学科融合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出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优化育人蓝图。

本次新课标在首要位置提出修订原则中明确指出,“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儿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长期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少年先锋队团结、教育、引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在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教师应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容,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变化,并在教育、教研工作中践行“提高课程思想性”的新课标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思想性,应与新时代少先队政治组织相联系,在全童入队的前提下结合少先队活动设计小学体育课程,将思想意识教育融合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努力设计小学体育融合政治启蒙的课程内容,并探索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思想性的课程实施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坚持目标导向,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增强课程思想性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引领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与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关于增强课程思想性的研究与实践应以课程的核心素养为标准,将课程的思想性引领融入学科教学,可以结合体育核心素养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思想引领关键点。

(一)提高运动能力,建设体育强国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身体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运动展示或者竞赛。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部署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充分发挥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运动能力,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践行健康行为,建设健康中国

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等方面。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五方面的战略任务。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

建设健康中国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体育健康意识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具体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逐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掌握个人卫生保健和营养膳食,青春期生长发育,生活安全避险等知识与方法,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应对失败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

(三)养成体育品德,塑造价值观

体育品德指的是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展现的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包括进取拼搏、顽强坚持和团队精神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等;体育品格包括责任意识、自尊自信、文明礼貌等。

体育品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符合少先队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主责主业,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育品德的养成对小学生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利用这一内在联系探索增强课程思想性的方式方法。

二、强化创新导向,围绕培养时代新人设计跨学科主题课程内容

新课标指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落实课程要求。

新课标结合培养要求提出了课程改革方向,要求注重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等,并指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多样化发展,增强课程适应性。坚持与时俱进,体现课程时代性等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也应当对标培养目标,紧跟新课标引领,进行适当的课程创新与研究。

(一)注重课程时代性,树理想

在课程中,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事政治进行跨学科主题课程。例如,结合北京冬奥会设计相关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强国的理想;结合航天事业了解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身体运动状态,设计平衡、跳跃等相关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梦想。

(二)注重课程综合性,练本领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课程, 以任务驱动进行项目式、跨学科融合学习。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融合科学中的摩擦力原理探究冰壶运动原理,融合数学和科学学科探究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远。

(三)注重课程实践性,有担当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可以与劳动课程融合,主要体现在身体活动、 能量消耗、意志锤炼、责任担当和健康生活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劳动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在劳动中发展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体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优良品质。

三、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教师广泛运用各种资源,选择有效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教师应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总目标与水平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和实施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将过分关注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 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一)在“学、练、赛”学习活动中强化思想性。教师要设计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情境真实、方法多样、互动良好的完整学习活动,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指导学生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时注重“学本领”思想意识培养,与“有本领”培养目标相结合,在落实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时,结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指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中,结合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练、赛”一体化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担当精神。

(二)通过“创设情境”渗透思想引领。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党团队一脉相承,学习党史也是少先队员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中,可以创设和党史故事有关的情景,比如:创设红船情景设计灵敏素质练习,通过长征历史中的“飞夺泸定桥”情境,发展平衡素质,通过“巧渡金沙江”开展跳跃练习,通过“四渡赤水河”开展往返跑、障碍跑等内容的练习。小红军题材现已广泛适用于小学体育课堂,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思想引领与情感升华,例如:在引入部分加入党史故事讲解,在练习环节体会革命的艰辛,在完成时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并在课程中体现强国与强军的意义。

综上所述,新课标提出增强课程思想性的目标要求,是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引领,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思考,积极实践,广泛融合,在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同时,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在育人育心的同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黄洁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