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文明教育下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研究现状与意义浅析
【摘要】中小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自然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提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自然研学课程相关研究现状,探讨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构建可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推进小学自然研学课程开发,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自然研学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服务广东等地方教育部门的政策决策,更有效提升目前研学课程的内涵,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关键词】自然教育;研学实践;现状分析;研究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2]。党的十八以来,特别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也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得以践行[3]。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在中小学学生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的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4]。近年来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因其资源丰富多样和活动开放自主而深受重视,其通过融合多样化元素,创造研学教育情境,成为中小学生关注地方生态环境、探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种限制,系统深入的实践依然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生态文明教育下自然研学课程研究现状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要求
1.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研究
从系统构成来看,学者认为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以生态为前提,从文明兴衰论、生产力论、民生论等重要理论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陈俊,2019);是战略地位观、绿色发展观、民生价值观、系统环保观、全球共建观有机统一的思想内涵体系(刘希刚,2018),是一种具有内在规定性和基本要求的整体性思想,并从理论建构的逻辑性、结构体系的层次性和运行演化的动态性三方面体现(谭长峰,2021)。有学者全面地给出思想的理论图景,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包括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系统工程论、生态价值论等理论在内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宋献中等,2018)。
从维度指向来看,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视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进行要义透视和解析论述:从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实践方略和制度体系四重维度的探析(李东航、肖珍,2021);从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品格三维向度进行解读和阐释,将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理解为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双重作用的结果(康海轩,2021);从自然观、方法论、制度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超越维度(张红岭,2021);从现代化的维度、总布局的维度、人与自然的维度和美好生活的维度四个维度进行的学思践悟(刘经纬等,2021)。
2.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研究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法制,还需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生态文化和培养环保意识。张子玉认为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健全生态制度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张子玉,2021)。黄晓翔等人认为要根据不同区域以及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构建不同的“方案式”制度体系,来厉行严格制度和严格法治(黄晓翔等,2021)。于文轩等认为应从全局的高度,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为生态文明法治的发展确定方向和框架,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于文轩等,2021)。
(二) 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路径
培育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路径,运用各类媒体,加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卢浪,2021)。
从当前研究看,中小学生态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各学科教师都在寻找学科特点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生态文明观;再通过课外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对生态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帮助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夯实教育成果。
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较为多样。例如,以政府为主体,以新媒体的内容和传播为两翼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王甲旬,2016);利用媒体平台的传播能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激发公众参与行为(李星,2015);探索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区、公园或者博物馆、风景名胜区等(周媛,2011);借助主题活动等开展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沈妍慧,2016)的实践探索。
(三)自然研学课程的兴起与发展
自然研学课程融合了自然教育和研学课程的双重特性。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体验关于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过程的认知,目的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态(张亚琼等,2021),旨在自然的大环境中去主动认识、感知、联结自然(李鑫等,2017)。2012年原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共同发文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由此还产生了中国“自然学校”(Nature Schools)项目推广。
研学旅行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自然主义强调“教育必须以自然为师”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两大主要思想(徐洁薇,2017)。从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突出了自然教育的内涵(袁欢,2021)。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研学旅行课程的形式需要不断调整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未来发展导向。
从国外自然研学课程的发展来看。已有的文献表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在开展自然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依托体验式研学的形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将大自然作为学生的户外教室和主要学习场所,引导其感悟自然,尊重自然和自然生长的理念,在生态教育方面树立了典范。
我国自然教育突出了“学校+研学+自然体验”的方式。随着近年来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发展,强调以自然体验的方式学习动植物、环保、生态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增强人与环境的感情,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2019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文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号召,2020年3月《广东省林业局关于推进自然教育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从国家和地方的层面双重保障自然教育生态圈的构建。
(四) 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自然研学课程的实践研究表现在:联系中学地理教学,尤其突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曹宏伟将第四纪黄土沉积研究引入高中地理课堂,让学生深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养高中生的综合思维(曹宏伟,2021);关注乡土自然研学资源的开发,结合丰富的乡土资源开发系列自然研学课程(欧阳林锋,2020);面向不同学段设计相应的研学课程,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来设计和开展等(梁艳,2021)。
基于以上的文献述评可以看到,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公民教育的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深度地融合[5]。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自然研学相结合,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同时也能彰显自然研学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自然研学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阶段近年来不断兴起的课程形式,其以关注学生社会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诸多特点在中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容、教育手段等多个角度来看,自然研学与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实现较为深入的融合。
二、生态文明教育下自然研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中小学自然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的核心任务,即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合理开发和组织课程资源,为中小学校自然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路径,丰富中小学自然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纠正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误区,为中小学学校的自然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研学旅行实践在主题确定、内容选择、路线制定、活动评价方面更加科学和规范;发挥自然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理论价值
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研究,理论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体会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从生态文明教育的视角挖掘其育人要求,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的深入理解。从生态文明教育的视角,构建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的理论体系,为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提供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引。
(二)实践价值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面向地方和学校,挖掘已有的优秀教学案例,提升和改良教学案例的思想高度和内容要求,总结具体的操作经验,提供生态文明教育下开展自然研学的实践指南,确保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自然研学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部门的政策决策。
(三)社会意义
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意义,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培养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总之,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下自然研学课程教现状研究和价值的探究,目标是为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下,聚焦全面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培养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反映改革开放新成果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努力呈现新中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广东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相关内容。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关注实践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注重体例创新,因地制宜,突出广东地方特色。有利于服务我省中小学校自然研学教育的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宋献中,胡珺.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01): 2-17.
[4]谭长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的生成依据及具体表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05): 55-61.
[5]王炳勇.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J].福建教育, 2021(35): 17-18.
※本研究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研究项目“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广东省中小学自然研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7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