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的教学探究
【摘要】“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尝试通过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探究,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细致的品读,感悟诗歌文字中的深层内涵及思想感情,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征服高考的诗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高考;创新;诗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鉴赏诗歌是新高考的必考题,分值占11分。平时统考小题分数据显示,学生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偏低。这反映出我们的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极其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文学素养不够;二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存在一定问题,诗歌教学有待加强。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诗歌鉴赏教学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对诗歌的畏难情绪
在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前,笔者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9%的学生看不懂诗歌,直接放弃;21%的学生半懂半不懂,做题时,连蒙带猜;有的学生反馈,平时做了练习,知道诗歌鉴赏的步骤,看题目、明作者、看注解、抓诗眼、悟真情,可是一到做题就是寸步难行,诗歌太难了,索性放弃。
由此可见,排除学生对诗歌的畏难情绪很关键。复习专题前,笔者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带着学生赏析,借助多媒体,学生一边诵读这首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一边出示相对应的图片,图片正是马致远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王平古道”的故居门前的景物,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十分相似。在学生惊叹之余,笔者告诉学生古代诗人写诗写词就是这样就地取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和我们平常写日记一样平常,何足畏惧。我们细心观察也一样可以写出诗歌成为诗人、词人。
接着,笔者出示一幅汕尾市城区东涌中学美术教师颜老师的画《品清湖晨曦》,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画面景物,有绿榕、晴空、白云、木桥、远山、湖水、渔船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罗列法,来为颜老师的作品题一首词。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写出来的词各具特色。笔者再题词示范《天净沙·春日湖光》“远山云雾晴空,长廊湖水绿榕,油船渔人清风。春晖灿烂,远航人归途中。”画与词相结合,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样的意象,服务于什么样的意境,什么样的情感需要什么样的意象来抒发。
继而,请学生细心观察我们的身边,选取一处场景试用罗列法写一首独一无二的《天净沙》。
学生部分作品:
天净沙·秋光
高三(4)班 陈雨静
晨露野花西风,
石径野花柏松,
彩霞青山绿榕。
日出日落,
追梦人在途中。
天净沙·秋
高三(4)班 杨俊楷
松柏蔷薇楼台,
秋风烈日蓝天,
绿荫小道池塘。
夕阳西下,
求学人在课堂。
学生的作品虽稚嫩,但是通过尝试,学生开始发现诗歌其实不难,开始喜欢上收集不同的意象,抒发不同的心情;开始拿到诗歌鉴赏懂得运用代入法,把自己代入到诗歌中,看诗人眼中之景,感诗人心中之情,明诗人所明之理,悟诗人所悟之道。
二、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
笔者运用“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的小组协助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将笔者为他们筛选出来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包,以高考的四个考点(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态度)为基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考点相关的知识脉络梳理清晰,归纳整理,再进行记忆理解。
三、尊重学生阅读思考的特点,回归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指导鉴赏
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时,应当尊重学生阅读思考的特点,换位思考,感受阅读思考的过程,摸索诗歌鉴赏的思维方法,形成诗歌鉴赏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思维方式。张玉新教师曾提出教师要学会“裸备”,笔者深受启发,“裸备”也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去读懂、分析诗歌,以形成教师的自我理解个个性解读,让教师在备课中形成从文本到知识、从认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原因到结论的鉴赏思维模式。这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思维同脉,与学生平等对话。
其次,整理近几年考高真题及有价值的诗歌鉴赏模拟题,由易到难进行排列,形成诗歌阅读群,带着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课前,笔者尝试不查阅其他辅助资料,以学生的角色解读诗歌及做题。课上,笔者,临场和学生一起解读诗歌。
如,解读《望蓟门》,笔者带着学生联系教材,依据文本找寻熟悉的词语,推敲诗句含义,解读诗歌。抓字词:“鼓”“汉将”“旌”“沙场”“烽火”,锁定诗歌类型,边塞诗与战争有关;“寒光”联想到《木兰辞》中“寒光照铁衣”,“投笔吏”“长缨”可以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有怀投笔”“无路请缨”,明确“投笔”“长缨”表达建功立业之愿望。归回诗句,借用文言文翻译中的组词法和语境推敲法,理解诗句;利用情景代入法,带着学生“身临”诗人之境,学生解读出:诗人“我”登上燕台望见到边地壮丽景色,不禁感到震惊,由此抒发自愿请缨立功报国的壮志。
学生边解读边联系边理解,迅速掌握解读诗歌的推演过程,再次尝试到解读诗歌的甜头。如此将每个知识点细化到教学过程中,却不露痕迹,旨在学生自主的学习掌握,这样的效果会比教师每堂课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讲述每个知识点来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运用项目式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夯实答题技巧
新高考背景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语文核心知识转化为更好的学习产品,设计驱动问题很关键。古诗词鉴赏专题的核心知识很多,如,古诗词常见抒情方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古诗词鉴赏事物形象、古诗词鉴赏答题常用术语等,教授这些知识点时,如果用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以输入为本,学生只做听众,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的“金字塔学习法”的数据,学生24小时的知识保存率只有5%.
为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笔者紧扣古诗鉴赏专题核心知识,设计驱动项目:学校语文科组举办了高中生自主命题竞赛,将选拔出最佳命题手,请以《春江花月夜》为材料设计出优质的古诗歌阅读模拟试题,试题包含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一道情境默写。
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学生必须动起来,弄明古诗词阅读模拟题的题型是什么,标准和要求是什么,怎么命题,《春江花月夜》讲了什么,有哪些考点。这样课堂的主体便是学生了。
这样的“学生自主命题”项目式学习,以新课标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习导向,以为学校“阶段性考试命题”的竞赛为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我研读文本、自我检索收集资料、自我命题、自我作答、相互命题、相互作答、成果展示、代表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表达、艺术审美等能力,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体验从未体验过的角色,做回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高效连接高考,把握高考趋势,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其自身的素养发展、自主发展及终身发展。
五、结语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教师需采取有效策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其它方面的素养也得到提升及发展。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笔者一直以这些思想为指导,经过努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不再畏惧诗歌了,不管是解读内容还是解题都有章法可寻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钟昌馨.语文教师应养成裸备习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
[3]胡成方.从教师的“裸备”到学生的“裸读”——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建设,2018.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