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慢阅读”理念下的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
【摘要】“慢阅读”提倡静下心来重复看一本书。它倡导用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沉潜在一本书中,运用思维工具、阅读策略,进行有深度、有厚度的阅读。2020年9月至2022年7月,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结合课题完成了基于“慢阅读”理念下的小学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两年期间,学校围绕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维度,将“慢阅读”整本书的“三读法”策略与“提炼重要信息”“预测”“推论”“建立联结”“自我提问”“图像化理解”六大阅读策略进行整合,融入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在实践中提炼出有效的授课路径,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成效。
【关键词】慢阅读;整本书阅读;小学
“慢阅读”行动是由美国教授托马斯·纽柯克大力提倡的一项阅读改革,他认为“学生常常不愿意静下心来重复看一本书,这也许和丰盛的物质环境有关。”而“慢阅读”就是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和乐趣的一种方式。“慢阅读”是相对于“快速阅读、海量阅读”的而言,它倡导的是指用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沉潜在一本书中,进行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的阅读,并在阅读中融入个性化的、合乎情理的感受或推测,持续反复地阅读一本书,不急于“赶路”,而是“慢慢的欣赏”。通过老师的引导,群体中的交流和讨论继续深入地阅读,这种“螺旋式上升”的阅读过程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能使学生走出文本,独立思考,完成阅读—思考—表达的意义学习模式,进行更加有效地阅读感知。托马斯·纽柯克正在鼓励大中小学校不要过分追求阅读书目的多少,反对赛跑式阅读,提倡放慢阅读节奏,保证阅读时间,帮助学生真正地”品位”文字,不仅要在认知层面深度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在人际、生命层面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得益彰,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完整发展。
因此,在“慢阅读”的理念指导下,两年来,我校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形成了比较丰满的实践性成果,整本书阅读教学从内容走向策略,增强了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不断构建和完善阅读校本课程,围绕“人”的精神生命成长建立有宽度、有厚度、有深度的书香校园阅读生态系统。
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儿童的年龄和阅读心理的特点,我们培养学生专心致志读懂一本书,读透一本书开始,沉潜在一本书中,运用思维工具、阅读策略,进行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的阅读,并在阅读中融入个性化的、合乎情理的感受或推测,逐步培养对各类型的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同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高阶思维,都一一在慢阅读体验中获得高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探索出整本书慢阅读的方式分成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分三大课型,分别对整本书五种类型“图画书阅读、儿童诗、儿童小说、经典名著,儿童哲学”在教学流程、指导策略方面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慢阅读”理念下的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1.图画书阅读课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年段目标出发,低年段图画书教学侧重于指导图画语言的阅读,解读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练习讲述故事。中高年级教学以指导图文互读为主,体会作品丰富内涵,借助图画书特点进行语言训练,课型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主。以一年级整本书阅读课例《一园青菜成了精》为例,总结图画书课的基本类型和教学流程、指导策略如下。
(1)导读课(预测、提炼重要信息)
教师首先要注意封面、封底、环衬的观察指导,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借此猜测故事的基本信息和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一园青菜成了精》的封面上画了各式各样的青菜,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多少种青菜?它们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每种青菜的朝向不同?它们之间可能有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发生呢?让学生在丰富具体的语境下阅读,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阅读。
(2)推进课(“三读法”、图像化理解)
低年段的图画书,教师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开口朗读。《一园青菜成了精》的配文是一首有趣的童谣,第一遍快读时教师可以拍手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精读时可以展示一些对应的青菜实物,邀请学生到台上进行表演,借助肢体朗读,读通句子。第三遍回读时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分板块读,帮助学生读懂文意。
三读文本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整本图画书的讲述。因为有插图,所以教师要重视讲述中的停留。尤其是图画书中的重点画面,可停留解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在画面的细节中发现、体悟作品的意义。如《一园青菜成了精》“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这两页,图画中莲藕被绘成了一个个小兵模样,排头的像将军,带领蔬菜军团准备打进菜园,十分生动。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图画书图画和文字的互补特点,让学生参与到讲述中来,主动建构画面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视觉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猜想、对比的阅读方法,关注画面细节,在细节的阅读中逐步领悟作品的意义,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3)展示课(推论、建立联结)
阅读完整本书后的讨论交流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与提升,设计时要注意立足整本书,从整体上架构问题,以2—3个为宜,既要有一定的层次,又要层层将文本的讨论引向深入。如对比《一园青菜成了精》的首尾两页,可以提问“仔细看看两幅画面,你发现了什么变化?”“题目中的‘成了精’,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回顾阅读过程,对阅读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总结。其次,还可以开展一些延伸活动。在师生共读绘本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如表演、复述、绘画等,进一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喜爱。
2.儿童文学阅读课(儿童小说、儿童诗、儿童哲学)
以整本书阅读课例《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骑鹅旅行记》《小王子》为例,中、高年段儿童文学阅读课教学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
(1)导读课(建立联结)
中、高年段的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若是教师导读,可通过呈现书本精彩片段、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经典片段等方式,提供视、听觉刺激,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如《小王子》,可以呈现电影中小王子与玫瑰对话的代表性片段,再将原文对应地放在屏幕里,让学生大声朗读或讲述,激发阅读的兴趣。还可以提供一些含有书本关键信息的书评,透过第三视角对整本书有初步的了解。亦可以抓住目录,提供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自主串联,想象故事。如《骑鹅旅行记》,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完成了一场瑞典全境游。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中、高年段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已经阅读过作品的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导读方式推荐给本班学生或其他班学生,让导读的方式更多样,导读的趣味更浓。
(2)推进课(“三读法”)
中、高年段的推进课,要重视运用“三读法”的第二读,即精读,细读体悟。学生应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自读,这也是中、高年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主体部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整本书,在持续性的默读中,与书本对话,将宝贵的原初的阅读体验与成果进行传达。
在这一阶段的推进课中可以通过设计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二次阅读、深入阅读。如《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在师生共读两周后的推进课堂上,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全书:同学们读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已经两周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喜欢书中哪些动物,为什么?你喜欢书中哪些人,为什么?哪些故事让你印象深刻?你认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这些重要话题,能引领学生带着思考重读全书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片段,在不断地深入阅读中,与作者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展示课(推论、自我提问)
中、高年段的展示课,要重视挖掘书本的深层含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主题往往也是复调的。但因时间有限,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展示课讨论的主题,然后设计多个话题层层推进。话题群之间的关系,应该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话题的设计还要具备诠释性和开放性,善于抓住作品中的冲突点,将学生处于矛盾的对立中,引发讨论,激起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话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在辩论中明晰,成为有思考力的读者。
3.经典名著阅读课
部编版教材中有部分文章节选自文学名著,如五年级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就分别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编者意图是通过一篇文章为学生打开名著阅读的一扇窗。立足于编者意图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教材中的这类课文进行了教学实践和研究,初步构建了由单篇→多篇→整本书的教学流程。以高年段整本书阅读课例《西游记》为例,课文的教学以导读为主,因此在推进课时可精选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比较阅读,初步感悟表达特点,学习相应的阅读策略,为阅读整本书打下基础。
(1)导读课(提炼重要信息)
经典名著有其特点,如体裁、写作形式、行文风格、语言使用等。因此,在导读时,除了带领学生了解书籍的基本信息外,应当对书籍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介绍。如四大名著都属于章回体小说,在导读时可以运用对比的阅读方式,将《西游记》与《稻草人》的回目放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章回体小说的回目与一般书籍目录的不同之处。如回目都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回目,可以找到《西游记》的主要人物;细读回目,可以提取出每一章节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紧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从书籍整体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将“借助回目”读章回体小说这一阅读方法渗透给了学生。
(2)推进课(“三读法”)
经典名著的推进课,要重视运用“三读法”的第三读,即回读,揣摩品味。经典名著里对人物的刻画是一大着墨点,当学生已经通读完整本书后,应在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章节的细嚼慢咽,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孙悟空为例,课堂上先细读一至二回、四至七回、第七回,聚焦孙悟空的语言、动作、神态,再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对比体会人物的性格变化。再运用前后勾连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完成“《西游记》人物成长进阶图”,标记孙悟空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美猴王成长为战斗圣佛的具体事件,更加聚焦人物变化的心理。其次,经典名著的底色有一定现实性,因此课上话题的讨论要有追问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与反思现实生活。
(3)展示课(自我提问、建立联结)
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选题研究,展开多向度的延伸活动,在展示课上进行汇报。以《西游记》为例,小组可确定自己研究的角度,如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取经路线、人物兵器等,使用KWL阅读表进行探究,形成小组的探究报告进行展示。小组还可以自制测评题,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用上猜测、概括等阅读方法完成训练。还有的小组拓展作品的教育意义,一本带多本,推荐阅读同类作品,回到阅读循环的起点,再次开启新的阅读旅程。
以上是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大致流程以及指导策略,对于不同年段指导重点要有所不同。低年级重在讲述故事,交流分享引发学生兴趣的故事情节、人物等。中年级的讨论话题要关注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书中的细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验到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高年级的课堂则要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多一些精神的关照,去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成效
一是对“图画书阅读、儿童诗、儿童小说、经典名著,儿童哲学”五种类型的整本书分图画书阅读课、儿童文学阅读课、经典名著阅读课三种课型,以“三读法”作为推进课的主要阅读策略,在导读课与展示课针对不同阅读文本,结合六大整本书阅读策略,开展“慢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形成了有参考价值的上课路径。
二是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置了一个实验班。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测评,对比实验班与平行班学生答题水平,拥有两年“慢阅读”整本书阅读体验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强,表达能力、探究能力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高年段的学生大都可自主开展阅读活动,沉潜在阅读中。
三、存在问题及设想
回顾研究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整本书的教学流程中,“导读”和“交流”环节如何有效指导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行性的操作案例,但在“推进课”环节实践还不足,低年段的图画书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二是对于低、中、高三个年段的阅读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梯度性,未来应针对五种类型的整本书进行由低到高系统的阅读课设计,形成更规范的阅读课教学路径。
整本书阅读只是儿童阅读课程的一部分,在全面构建和实施适合本地区的儿童阅读课程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整本书阅读研究,继续夯实和推广实验成果将是本课题的下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怀源.儿童阅读的力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