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的意义、标准确定、评价维度、评价工具选择、反馈和应用以及常见量表的设计策略。通过探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与效果,从而指导小学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当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阅读的量时,阅读的质又要怎么保证呢?怎样才能解决无目标性的阅读,真正摸清学生是否读透整本书呢?在其中嵌入过程性评价,就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与反馈作用。
一、在整本书阅读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将过程性评价融入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实现评价与学习的相融合,对落实阅读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持续进行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对学生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在教师的层面,过程性评价有助其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心理,及时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读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二、在整本书阅读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一)评价标准的确定
整本书阅读评价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中,学习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教材“快乐读书吧”的编者意图、整本书的文本价值等方面来综合确定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确定评价标准时,同样也要从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是否与学习目标一致,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表现出的态度是否热爱阅读、肯定阅读价值等。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
量化指标能相对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阅读素养,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流畅度、阅读理解能力等,例如是否理解文本的主题、作者意图以及文本中的重要细节等。二是情感态度:包括个人观点、阅读体验、阅读舒适性等,例如是否对文本内容感兴趣,是否在阅读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等。三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过程、课堂表现等,例如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反思能力等;四是阅读技能:包括策略运用、阅读交流、阅读思维等,例如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提出见解。
(三)评价工具的选择
常用的阅读评价工具有:一是阅读过程表现单。根据学生阅读书籍的种类、文本,学段阅读能力水平要求,教师设计可视化图表、导图,让学生记录阅读的进度、呈现阅读中分析、思考、运用策略的情况等。二是小组评价表。用于组员间相互评价,指南式帮助组员共同学习、反思、改进,提升整本书阅读的交流、协作、分享的质量。三是等级评价表。主要用于课内外评价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效果,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帮助老师准确地把握学生阅读发展水平。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
评价量表呈现的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教师改善教学设计、改进阅读指导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进一步完善整本书阅读的教育过程,具体帮助如下:一是更准确了解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二是通过反馈,教师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喜好和需求,从而选择更加吸引学生的阅读指导策略。三是教师能够较全面明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表现,从而更好地完善评估标准。四是能够教学相长,提升教师阅读素养,更好地摸清学生的阅读能力进阶状况,从而自省阅读指导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指导的品质。
三、整本书阅读中常见的评价量表设计策略
(一)阅读表现单
阅读单主要有检视、统整、思辨、积累、表达等类型,以可视化的卡、图、表等来呈现。阅读计划单、阅读记录单等属于检视性质,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阅读进度、阅读困惑;而统整、思辨类的阅读单则根据整本书的核心价值、文本类型、文本特点来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形成以发展高阶思维为目的的有梯度的活动任务群,呈现学生阅读理解和策略运用情况。以收集、理解、语言输入为目的积累型阅读单,能够帮助教师直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态度及阅读兴趣取向。以输出、创造为目的的表达型阅读单,则能综合地反馈学生的深度阅读思考,综合把握文本、联结生活、形成认知的水平。
(二)小组评价表
小组评价表的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性: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配合度、相互协调程度,是否乐于帮助他人,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等。二是策略性: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如搜索关键词、预测内容、提问、概括大意等。三是持续性: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是否能持续保持阅读兴趣。四是达标度: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如是否能够获取所需信息、对比不同观点、挖掘潜藏含义等。五是反思力: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表现和进步,是否能够认识到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提升。
(三)等级评价表
在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任务设定不同等级的星级,以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评、他评,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手段。其可以基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一是评价表应简洁明了,评价标准的描述语应有梯度并体现指引性,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并对照自己或他人的阅读表现给出恰当的评价。二是设计评价表时,考虑到学生的表达差异,尽可能使用选择或填涂等儿童较易掌握的方式收集数据,降低评价的难度及准度。三是既可评价静态的作业单、任务单,也可评价动态的展示,例如回答、表演、展示等。四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等级评价符号可以与阅读内容相结合,例如《七色花》用花朵,《鲁滨逊漂流记》用小船等。五是赋予各小组个性化调整评价表的权力,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阎晶晶.“过程性评价”支持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工具研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J].福建教育,2022(49):31-33.
责任编辑 洪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