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数据分析的小学生体育兴趣态度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海铭 黎红英
  
广东教学报
2023年9期
广州市白云区加禾小学 广州市白云区平沙小学

【摘要】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的现状以及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影响了其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成绩以及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态度;情境教学;专业素养;整合资源

笔者参与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某区样本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备测指导工作,在备测过程中通过对某区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样本学校做好学生在体育行为培养方面的指导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现将相关情况和采取策略论述如下。

一、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的现状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下简称“国测”)是教育部组织的最高规格义务教育阶段监测方式,每三年一个周期。笔者以上一周期某区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监测的情况对小学生体育兴趣态度进行数据分析,寻求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的现状和提供解决策略。2018年,“国测”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体育兴趣态度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维度:学生对体育课、体育教师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学生参加校内体育兴趣小组的情况,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兴趣班的情况,学生家长对学生锻炼的态度。

2018年,某区小学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课的比例为91.5%,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3.6个百分点;喜欢体育教师的比例为83.6%,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8.7个百分点;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5.4%,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从数据看,某区小学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课和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两项监测指标均不同程度高于或接近省市平均水平,对体育教师喜欢程度监测指标均低于省市和国家平均水平。

全国学生监测结果显示,总是找理由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四年级学生,其体能总分平均为73.8分;从不找理由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四年级学生体能总分平均为74.7分,相差0.9分。从全国来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能成绩更好。某区84.8%的四年级学生从不找理由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占比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某区四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体育兴趣小组或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此次监测调查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17个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参与情况。某区四年级学生在足球、体操、长跑、武术、棒球/垒球等五个项目类别中监测指标均高于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某区四年级学生参加过校外体育兴趣班的比例为45.2%,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某区四年级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兴趣班的积极性均高于省市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某区四年级学生反映父母支持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86.3%,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在问及“父母是否因学业减少孩子的体育活动”时,四年级学生回答不会产生此种情况的比例为81.1%,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在问及父母自身锻炼态度时,四年级学生反映父母喜欢体育锻炼的比例为59.1%,高于全市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某区四年级学生家长对学生参加或者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省市和全国。

二、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所面临的问题

以上数据样本虽然是四年级学生,但四年级正处于小学第二阶段,学生的心智、身体等因素相对稳定。监测抽测样本误差率控制在4%以内,所有问卷经过多轮次预试,各项量化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数据基本能反映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的真实情况。

从数据来看,提高某区小学生在体育兴趣态度方面的策略主要有:1.体育课教学方法需要改善;2.体育教师专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3.学校体育社团活动还需多样化。

据了解,部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形式简单、随意性大,内容重复单一,没有进行大单元设计和游戏化情境教学的特点。因为体育教师缺编,部分体育教师属于转岗任教,其专业素质需要提升;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喜欢;学校体育社团由于受场地、师资等因素影响,开设的种类不多,主要以田径和球类为主,社团文化氛围营造不够,部分项目未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

三、培养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的建议

(一)提高体育课教学结构化和趣味性

结合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加强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和结构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新课标提出,体育课要有大单元概念,知识和技能不能碎片化。针对某区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的情况,教师应该强化学习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每节课至少安排两个技能的学习,形式搭配要合理,要有变化。技能的学习要结合“学练赛”要求,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如模拟情境、比赛对抗、展示等),力求让学生通过不同场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一节让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绝对不是单一的教与学,而应该是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技能在比赛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让学生认识体育、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一定程度上与没有游戏化教学有关。体育课应该以游戏形式为载体,将技能学习融于游戏活动中,发挥游戏特有的教学功能。以跑步训练为例,变速跑、追逐跑、弯道跑、让距跑、接力游戏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往往比单一的跑步形式更能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意识。球类项目游戏教学往往是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兴趣最好的“教师”,以足球为例,部分学生一般对足球运动不大喜欢,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考虑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兴趣。足球游戏包括颠球游戏、接球游戏、挑球游戏、停球游戏和其它练习内容的游戏。这些内容在学生刚开始时是单一地介入,但随着学生对足球运动的了解与喜爱,教师就应将两种或多种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对足球运动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二)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根据数据分析,某区学生在“喜欢体育老师”这项指标中数值均低于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部分体育教师没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客观因素除了部分体育教师是转岗任教体育外,更多的是由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有待提高这两个主观因素造成的。新课标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转变。新课标要求体育课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首要任务,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获益。以往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已经发生改变,让学生在学中练、赛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和终身运动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专业理论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项目不再是单一的运动项目,体育运动已经注入很多新的元素,体育教师不再只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职业。新时代要求体育教师是知识面广博、经验丰富、基本功过硬,能善于与人沟通的复合型教育者。体育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如何生存,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成为学生敬仰的人。科研能力也是评价体育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这两年,某区加大了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组织多次的课题、论文方面的培训,目的是让体育教师从“实干”“苦干”转变为“巧干”。教学的过程实际是研究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学会在“实干”中提炼经验,在“苦干”中学会分析反思。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体育教师用科学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的训练水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体育教师也应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枯燥乏味的讲解、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学生,生动直观、可重复的视频手段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如田径视频反馈教学法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对未知的向往直观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给予学生大大的幸福和喜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提升不单是个人魅力的提升,更加是学生对体育活动成功体验的提升。

(三)整合资源,丰富校内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的重要补充。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以足球、篮球、田径、体操等大众项目为主,小众项目开展得较少。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且其促进竞技体育跨学科、跨课程融合已是必然。本轮监测数据反映了某区小学生参加校内体育社团弱于校外体育兴趣班、小众项目参与率不高的现状。原因是校内体育社团的开设种类少于校外体育兴趣班,其中,师资、场地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须实现资源整合,如,通过场地的延伸、师资的引进等方式缓解资源难题。目前,某区小学阶段已经开始引进资源进行课后特色托管,只要学校能够系统规划、广泛征求学生意愿,相信小众体育项目也能在校内开花结果。场地的延伸需要社会资源的配合,场地不够的学校可以通过与少年宫、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合作,异地开设教学分教点,实现场地延伸。其次,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文化承载育人的功能,体育文化建设也是育人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和锻炼习惯,学校要经常举办体育社团展示活动、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社团通过宣传栏大力宣传体育活动先进个人,树立榜样的力量。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仍处于成长阶段,体育社团的设立应该以学校引领、学生自愿为原则,以便小众项目的顺利开展。另外,发挥家委会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号召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

四、结论与思考

2018年“国测”后,某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小学生对体育兴趣态度的培养。2021年“国测”样本学校学生测试现场表现好于预期,测试现场显示较2018年“国测”体能指标,达标率和优秀率均有约5%的提升。综上所述,小学生体育兴趣态度影响了其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成绩以及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体育兴趣态度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小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态度关键是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个人素养以及学校体育氛围的营造。

新课标提出,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相互相成,不是独立单列的。如何准确把握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的联系,需要体育教师运用整体观、育人观和大视野去继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淑玲.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运动,2011(12).

[3]曾旭升.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J].成功:教育,2013(16):331.

[4]贾亮.足球游戏在小学“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15.

责任编辑    郭丽妮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