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班主任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策略探究

陈妙华
  
广东教学报
2023年9期
东莞市横沥镇第二小学

【摘要】校园欺凌是学校教育的不和谐音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已成为近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班主任更应主动行动,积极采取对策,有效防范校园欺凌,辅助学生阳光、健康成长。本文围绕教学实践,从小学班主任工作角度出发,首先说明现今班主任校园欺凌防范工作的不足和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希望能为广大班主任提供参考及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校园欺凌;防范策略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受欺凌者来说,校园欺凌不仅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破坏他们的成长氛围,使他们长期处于恐惧、不安等情绪之中,也为其家庭带来伤害。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施行主体,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的危害,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班主任工作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班主任校园欺凌防范工作的不足

1.部分班主任理论基础不足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一部分小学班主任关于校园欺凌的理论知识仍然不足。部分班主任并未掌握有效预防、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实际工作中有心无力,难以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前兆,校园欺凌发生后表现出茫然无措。同时,一部分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掌握不足,无法抓住校园欺凌发生的要因,仅能暂时阻止校园欺凌的发生,无法产生长期效果,甚至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隐藏于角落。

2.部分班主任工作力度不足

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原因多样,其防范对于班主任的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现今一部分小学班主任校园欺凌相关工作力度不足,着重于事件发生后的教导,忽视了日常的教育防范,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被欺凌者的心理和尊重关心他人的意义;或当自身遭受欺凌后受到恐惧心理的影响,无法主动寻求帮助。此外,一部分班主任难以从加害者、受害者等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往往借助传统的斥责、规劝等方式应对,难以从根源上遏制校园欺凌事件,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倦、逆反、不信任心理,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

二、班主任校园欺凌防范工作的原则

1.深入性

校园欺凌涉及多方主体,诱因多样。实际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应当坚持深入性原则,一方面深入调查事件成因,从欺凌者自身心理、特征等内部原因和家庭、校园等外部原因两方面入手,合理把握成因,便于后续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欺凌者的教育也应尽可能深入,运用多样方式,使欺凌者明确意识到自身错误,提升工作效果。

2.灵活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校园欺凌的诱因更加多样。小学班主任应当重视灵活性原则,主动围绕当下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采取多样、适合的工作方式,应对新时代需求。此外,贝勃定律表明,个体经历强烈的刺激后,接下来的刺激将会使其逐渐麻木,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后的教育也应更加灵活,以直指发生根源,避免欺凌事件再发。

3.预防性

“预防为先”是现今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主要方向。小学班主任应当从源头做起,积极借助班级学习氛围、校园舆论等方面,使得每一位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明晰校园欺凌的危害,构建覆盖全面的校园欺凌预防体系,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探析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策略

1.主动行动,提升自身认知

与其他年龄段学生相比,小学生思维、认知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难以具备主动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往往选择被动承受,为自身身心发展埋下了不可忽视的隐患。班主任是小学阶段与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教师之一,其对校园欺凌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欺凌防范的效果。首先,小学班主任应当从理论知识做起,积极学习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并深化自身对于小学生心理的认知,主动把握最新的德育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校园欺凌应对能力。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定期组织全体班主任参与座谈会、教育经验分享会的活动,促使班主任吸收他人经验,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定期邀请心理、教育方面专家学者和本地教研员来校开展讲座,辅助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提早发现校园欺凌苗头,及时对具有欺凌思想倾向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促使其改正不良行为,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应对欺凌

校园欺凌形式多样、成因复杂,仅依靠单一工作模式难以达到有效防范的目的。小学班主任应当对症下药,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特点等,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应对防范校园欺凌问题。

例如,班主任可以设置巡查制度,积极排查校园绿地、厕所等隐秘角落,及时发现校园欺凌事件,予以制止。为避免部分被欺凌者选择被动接受,班主任也应畅通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利用线上、线下多途径,随时与自己沟通交流。同时,部分校园欺凌并非发生于校内,班主任应当积极开展与家庭、社区的协助,共同形成校园欺凌协同应对机制,并借助家校交流群组、家长会等途径,提升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打造覆盖全面的校园欺凌“保护网”。

3.注重事前工作,遏制校园欺凌

传统小学班主任校园欺凌防范对策以事件发生后的教育引导为主。但被欺凌者已经受到一定的身心伤害,难以短时间恢复,教育效果有限。班主任应当注重事前工作,将校园欺凌的防范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使校园欺凌得到有效遏制。

班主任应当重视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平等、友善、尊重的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其主动抵制校园欺凌行为。例如,班主任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前编写关于校园欺凌的剧本,并将学生随机分组,引导其依据剧本演出,并在途中进行角色互换。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分别感受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活动,真实体验“欺人即自辱”的观念。班主任也应重视和谐班级氛围的建设,主动以温和、友善的态度面对学生,使其时刻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呵护。

四、总结

校园欺凌作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一大元素,其危害性不可小觑。班主任必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强化自身知识储备;确立“以生为本”理念,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坚定依靠。但校园欺凌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班主任更应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共同形成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防护墙”,确实提升校园欺凌的防范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康.初中生与高中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及其与欺凌、被欺凌的关联分析[D].南昌大学,2023.

责任编辑    罗良英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