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思政课程性质,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立足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创新教学方式,着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拓展教育载体,讲活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研究与实践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家乡,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使红色基因渗透血液,沁入心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思政教育三十多年,正在开展广东省“铸魂工程”三科统编教材专项课题“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道德与法治)这对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从小就在内心播种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学科育人的目的。回顾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形成伟大的中国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奋发向上,敢于胜利。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和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夯实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必须作为
思政课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主课堂,帮助青年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多种多样,给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澄清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用真实的历史感召他们,用英雄的事迹激励他们,引导他们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帮助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三)推动思政课堂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乐昌市地处粤北山区,思政课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研氛围不浓厚,教师年龄偏大,对新教材的研究,新教法的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不多,红色文化在课堂被忽视、不常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乐昌市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曾就“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的却寥寥无几。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课程资源开发应用意识不强,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了解有限。教师对红色文化了解不深,导致学生的认知肤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现实。对本土红色文化知之甚少、课程资源开发应用意识不强,使得红色教育犹如无源之水,红色基因的传承苍白无力。
二、立足课堂教学,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的主课堂。教师要将红色文化融人思政课堂,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教育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围绕红色育人目标,推动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关于思政(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体现了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筹。
红色文化作为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和艰苦奋斗改革中沉淀形成的先进文化和革命精神与思政课有育人目标高度一致,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思政课深入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学校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根据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从课程大纲入手,将红色文化教学实践纳入课程体系,配合具体实践挖掘教材资源,配合具体实践教学要求和学分设置,完善具有红色文化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真正推动学校红色文化教学实践的制度化,规范化。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领域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育人主线贯穿,突出青少年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师播放《焦裕禄的事迹》视频片段,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焦裕禄事迹的了解,另一方面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聚焦课堂,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思政教师要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力求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推动红色文化的入耳入脑入心。要改变“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点燃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热情,增强课堂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要积极构建活动型课堂,采用议题式、情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把有意义的东西讲得有意思、有力量,让红色文化教育“活”起来;要灵活使用微视频、小故事等教学方式,用一位位人物、一段段往事,串起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荣传统,让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立于青少年心中。
例如:中英文学校的许舒敏老师执教的《凝聚价值追求》,以“破冰”小游戏导入新课,用五山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以表格形式,通过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巧妙运用五山红军纪念馆史料,将红色文化资源巧妙融入课本中,师生互动和谐作业布置新颖,给乡镇老师和学生带来了一节精品特色课,赢得师生的称赞。
乐昌实验学校陈秋城老师《让友谊之树常青》公开课,从让学生认识“党徽”导入新课,巧妙运用五山镇地图,将五山红色文化故事融入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家乡红色故事进课堂,让学生传承祖辈红色精神。
又如,白东霞老师展示的是《走近冰雪盛会,读懂中国答卷》的专题复习备考研讨课,课堂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用乐昌地方革命人物坪石皈塘——李光中的革命事迹引入课题,以英烈的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课中围绕“冰雪盛会”从文化、生态、科技、与世界交流、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等开展。最后在以“中国的过去由先烈托起,吾辈当自强!”为结束语,前后呼应,既传授了知识,又渗透了“红色文化”教育。
(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形式
当前,网络社会,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多种多样,网络舆论复杂多变。因此,我们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特征,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形式,新媒体改变了学生信息获取方式,思政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应占据新媒体思想高地,因此,要充分研究红色文化教学实践,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例如,针对提高红色文化实践的参与互动性,采取直播官网在线讨论,在线竞争等形式,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度,获得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更大成效。此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课堂上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而要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点,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红色文化历史渗透到理论教学之中,在经典传承和故事展现中激活青少年红色基因。
三、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载体,增强思政课堂的实效性
思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要立足思政主课堂,拓展到日常学习生活,用红色文化触动青少年心灵,把红色火种播进青少年心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讲活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是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材。由于青少年一代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再加上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对革命年代的生死抉择、坚定信念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先辈、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如方志敏、夏明翰、焦裕禄、杨善洲、廖俊波、黄大年等,他们是共产党人的先锋代表和榜样典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机融人课堂教学,讲好讲活红色故事,补充红色文化营养,用红色故事浸润青少年的思想和精神,将红色火种播进青少年心中,引导青少年以革命先辈、英雄人物为榜样,从小树立红色信仰,弘扬红色传统,争做时代新人。
例如:乐昌市中英文学校蒋冬春老师的八年级第四课《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课题研究示范课。她从学生参观乐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真切感受导入新课,运用当地红色文化典型人物,以革命先辈、英雄人物为榜样,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道法课堂,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肯定和学生们的喜欢。
2.用好红色资源
乐昌市是粤北红色文化脉络集大成者,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张云逸、聂荣臻等领袖和革命志士曾在乐昌留下革命的足迹。据统计,全市共普查出红色革命遗址225处,分布在14个镇(街道)。经广东省严格审定,乐昌有78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有16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广东省重要革命遗址线索名录”。红色文化耀佗城,红色基因代代传。
红色资源是对青少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将思政课堂搬到红色文化场馆、学习基地,引导青少年挖掘家乡红色资源,使红色资源成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载体和现场课堂。比如,组织青少年走进乐昌历史博物馆、到梅花镇红军纪念园(含红色基地一古村杨家寨)、坪石华南研学基地、皈塘村等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探访红色文化遗址,寻找历史印记,触摸有温度的革命历史。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感受党的初心使命,感受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情怀,立志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3.开展红色活动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关键要在推动青少年学深悟透弄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践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红色基因,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此,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体验有机融合,推动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红色活动。在课外研学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要形成活动成果。要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会、板报、小论文、网页美编等形式,进行红色研学活动总结;组织红色研学活动成果展示会;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小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成果可汇编成册,并在校园网上交流。
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实践价值意义
1.思政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加深了。通过我们开展省“铸魂工程”《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引领一批思政专业上迅速成长。乐昌二中丘冬梅的《乐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中英文学校许舒敏《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韶关市课题立项,正在开展活动。乐昌二中,邱冬梅成立了思政名工作室,有七名学员;思政教师积极撰写论文,10篇论文课例荣获韶关奖项。其中王彬辉老师的《让党史教育走进课堂——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党史教育》获韶关市论文一等奖;蒋冬春老师的《传承革命意志——粤北地方红色文化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获韶关市论文三等奖;陈秋城老师的《浅谈党史教育进课堂的小策略》获韶关市论文三等奖;白东霞老师的《做更好的自己》获韶关市课例二等奖。
2.思政课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教研氛围浓厚了,推动了思政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我们开展思政课堂教改实践,教师自觉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激发了广大思政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拓展了思政课教育渠道,提升了育人品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从小就在内心播种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学科育人的目的。
总之,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提供了广阔而多维的探索路径。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鲜活起来,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少年矫正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重塑自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新的教学方法更具有开拓性,亲切感和吸引力,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这种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有教学价值的。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DJY-2021-A-b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乐昌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乐昌市革命老区发展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方军,周燕.挖掘红色经典史 凝练思政时代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7).
[4]徐海霞.用党史照亮思政课教学的底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7).
责任编辑:田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