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方案设计
——以“顺德区勒流江义村”为例
【摘要】为进一步发掘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本学习活动依托江义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通过现场采访、观看比赛、品尝美食、打卡历史古迹等任务群,挖掘地理学科乡土知识,将地理课程与学生身边的各类学习资源进行整合,设计跨学科主题研学实践,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学实践
一、设计目标
研学实践活动可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结合,且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需立足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以调查报告、研学线路图等学习产品为基本学习成果[1]。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符合学生年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研学方案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以“倚江而衍,集义而生”为主题,从前期准备、户外考察、后期整理三个方面开展跨学科主题研学方案设计(图1)。基于江义村真实情境设计研学任务,用问卷、采访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江义村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考察、观察和记录,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融合历史、生物、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知识,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合作交流、调查研究、语言表达等能力,从而深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前期准备
第一步,组成合作小组(每组不超过 5 人),确定组长,每个小组做好分工,确定记录员、观察员、安全联络员及负责摄影、组稿、制作等组内分工。第二步,完善知识储备,通过网上搜集资料,提前了解江义村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特征。第三步,强化外出安全知识学习和准备必要药品,提前关注天气,带好口罩,做好防疫要求。第四步,检查工具或物品,如口罩、帽子、运动鞋、背包、文具、记录本、相机、指南针、望远镜、手机APP(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两步路)等。
(三)研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四)研学时间
4天。
(五)研学地点及路线
研学第一天的地点为佛山市顺德区江义村加州鲈鱼养殖基地(图2),第二天围绕江义村的龙舟活动路线展开(图3),第三天研学地址为振记冰室(图4),第四天走访记录江义村祠堂和古桥。
三、研学活动方案
研学活动设计是整个研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及评价研学实践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设计的研学活动方案详见表1。研学实践的参与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完成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时间比较短,故仅能进行简单、初步的地理问题分析,因此在设置研学任务时不宜过难。
四、研学评价
五、研学活动总结
(一)活动成果
成果展示和汇报是研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和总结研学实践的经历和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此次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方案是基于生态文明教育视角设计的,角度新颖,立意深刻。师生们在研学实践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在活动结束后合作整理出学习成果,并通过个人学习笔记或日记、手抄报、调查报告、研学线路图、PPT多媒体汇报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
(二)活动总结
研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形式,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进行研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研学前需做好学生安全教育以及一系列准备工作。教师团队结合课标要求确定研学实践的目标,注重研学实践资源的开发,并做好研学旅行教师团队建设。地理教师作为教学中研学实践的主导者、评价者和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者,应立足于地理教学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此项目式跨学科研学可放在本土研学资源的开发,让本土地区的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和产业的了解与认同感,在解疑的过程中助力家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雪梅,王敏萱.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地理教育,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