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进行“四史”教育的原因与实践方法
【摘要】“四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艰辛历程的认识,也是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基于历史学科教学的视角,将“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对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四史”教育,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四史”教育;实践研究;核心素养
“四史”教育具体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统称。纵观“四史”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直是主线。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各方面成就推动中国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范围更广,与改革开放史有时间交叉但各有侧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高中历史这门学科,除了掌握基础知识,更在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四史”教育尤为重要,原因有:第一,“四史”教育占据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大篇幅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共分为10个单元,其中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占了4个单元;《中外历史纲要》(下)共有9个单元,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分布在3个单元中。可见,“四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科的教学质量。第二,动态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有效活动载体。作为高中历史课堂上应有的题中之义,“四史”教学自然是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四史”融入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不是僵化的“四史”知识,而是自主生成的、灵活的、深刻的“四史”意识。这种“四史”意识凝炼着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学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将“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让高中生坚持爱家、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落实“四史”教育呢?“四史”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关系非常密切,但并不等同,教师需要有新的理解,探索新的思路。
第一,“四史”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在教学内容方面高度重叠,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直接对应;“四史”教育的内容更加宏观,教师要着重思考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把“四史”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思考。例如,在党史内容的学习中,课本着重强调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是党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中共二大、三大、四大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成长过程。补充资料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上海,中共一大、二大以及四大都是在上海召开;党员人数从中共一大的50多人,到中共五大的57967人,同时,团员、工人,农民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宣传性的政治小团体发展为真正的群众性政党;党员代表的平均年龄为中共一大:28岁、中共二大:29.5岁、中共三大:29.4岁、中共四大:29.37岁。这些数据的补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群年青人的带领下,不断成熟,历经了28年,建立了我们的新中国。热血澎湃之心油然而起,更能激起高中生的爱党之心。
第二,强化“四史”教育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尤其要重新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线索,让学生形成整体的理解。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展示多样化的思考,从而达到灵活的实践效果。比如,在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内容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新中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27课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从50-70年代进行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阐述,第28、29课是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准确选择史料实证,可从科技角度入手,将两个时期进行联系对比:建国初从国内外形势考虑,主要重点放在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国防科技和粮食安全取得重大成果,如“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发展是为经济发展所服务,因此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为人民生活提供便捷是主题,成就更加多元化,在交通、通讯等领域取得众多成就。因此,“四史”教育的落实,既能帮助学生按照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分析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又能渗透家国情怀。
新中国的历史内容多而且较为复杂,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想要高效地掌握众多知识点,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宏观地理清课程总体脉络,详细地梳理教材逻辑。这时,“四史”教育的作用就异常突出。教师需要把握这时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结合中国国情,在不同时期如何探索建设新中国,以“四史”教育作为补充,能对教材的结构更清晰明确,促使教学效率更优化。
第三,近几年,希沃白板、全历史App等新型互动课件工具风靡一时,信息化课堂在各类公开展示课中也是炙手可热。这种教学工具方面的革命性变化,可以为“四史”教学的成功开展提供新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些工具嵌入红色资源,强化“四史”教育的生动性,比如,播放红色电影、歌曲或展示美术作品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讲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教师可播放《建国大业》片段,展示人民解放军在上海解放后,不惊扰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的情景。影视资源独有的视听语言能给学生深刻的思想震撼,增进学生对党的认同。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结合家乡红色资源,如,讲授南昌起义这个知识点:1927年9月26日,贺龙、叶挺等率起义军6000多人抵达揭阳县城,部队政治部进驻揭阳学宫宫崇圣祠,彭湃率领的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驻在学宫东廊,教师可引导揭阳榕城区的学生参观揭阳学宫,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对揭阳学宫做有关介绍。教师结合揭阳的乡土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参与度,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能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知识点,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史”教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关怀与信仰启蒙。教师从实际教学出发,坚持理论与史实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以引导人的身份,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学内容,在课堂落实“四史”教育,必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孙薇薇.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