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林素雁
  
广东教学报
2023年10期
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是我国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课。因此,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问题研究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而孩子却离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远。劳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吃吃苦、淌淌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拥有敬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感和技能。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可见国家领导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教育及早进行,让学生从小开始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劳动态度

近些年,在茶余饭后听到的关于学生一送到学校寄宿,因欠缺基本的生活常识而闹出许多笑话。虽然是不起眼的闹剧,却反映了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

(一)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唯有高分是优秀

近些年,大部分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素质教育等同于分数教育,特别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孩子一出生就踏上了学知识的路上,每一天除了学校的学习,加上辅导班、特长班、文艺班的补充,几乎把一天安排得滴水不漏。就连一些农村的家长,也紧锣密鼓的跟上了城市的步伐,整天忙着为孩子筹谋未来。同时,目前的升学也是以成绩的优劣来分高低的,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成了学生奋斗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只管考好成绩就好,家务活一概不必沾边,硬是忽略了孩子的劳动教育。

(二)家长的溺爱,造就了一批日常生活“低能儿”

据了解,中小学家长大部分不愿孩子干家务活,更不会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等劳动。学校、家长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

也有部分家长,虽然懂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就是怕孩子学习忙,干家务活耽误时间,或是看到孩子干家务时慢吞吞,或是干不好,干脆帮孩子把自身的一切都包了。久而久之,把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更别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了。

二、人工智能将学生的成长推向两极

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逐渐丰裕,我们小时候的每天为烧饭的柴火、生活的用水而忙碌的日子早已不见踪迹,不同档次功能齐全的洗衣机、扫地机、洗碗机等能代替人工的智能电器已或多或少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就造就了社会漠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这些智能技术,恰是部分劳动技能精湛,具有筹划思维、设计能力的学者,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所创造的。而部分使用者,正是在逐渐地简化了自身的劳动技能。

三、正视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伴随学生成长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这就需要学校、教师把握好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劳动技能知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家校合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从家庭出发,每个家长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小教育孩子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宣传劳动光荣,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家长要教育孩子不歧视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要懂得感恩那些默默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

学校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更要抵御个别老师以打扫教室或冲洗厕所等劳动作为惩罚违规学生的方法。

(二)培养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由出生时的“一张白纸”,每天耳听目染的从大人身上学会长大,慢慢地接触社会上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汲取生存的技能。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义务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劳动技能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在适合的年龄学会相应的劳动技能,参与集体的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更要好好利用劳动课这个平台,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大纲要求,努力探索劳动课的教学新路子,创设贴切的教学环境,丰富劳动课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学会更多的劳动技能,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习总书记口中的“大先生”。

(三)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

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组织得比较扎实,学生每天都按照学校的部署,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劳动教育,每个学生都自主的参加劳动任务,并且乐在其中。在每个假期,老师还会组织学生在自己家里或是外面参加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学生会不自觉的交流劳动技能,或是在家长微信群分享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快乐。

总而言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为我们下一代的成长规划一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平台,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让劳动教育伴随我们下一代的成长,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劳动中创造未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刘铭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