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有效对话中解读“圆形人物”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雷雨》为例

陈晓泓
  
广东教学报
2023年10期
揭阳第二中学

【摘要】“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圆形人物”真实、立体、丰满,能深刻揭露复杂的人性,给读者带来心灵的触动,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统编版高中语文《雷雨》的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都符合“圆形人物”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有效对话的途径,引导学生解读“圆形人物”,理解人性的复杂,丰富生命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圆形人物;对话教学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是英国文学评论家福斯特提出的两个概念。“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化人物或漫画式人物,是单面的,人物性格单一。“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对立互补。“圆形人物”就是更为贴近现实的人物,其性格和思想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着小说剧情的推进而不断发展。这两个概念也适用于戏剧人物的划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选取了《雷雨》第二幕的片段。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提到:“《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非脸谱化和非扁平化意味着人物性格具有矛盾冲突,或人物性格富于变化,是“圆形人物”的典型特征。学生理解“圆形人物”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效对话是一个较合适的途径。

一、有效对话能促进学生创造性解读“圆形人物”

对话教学是广泛运用于课堂实践的教学形态和理念。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性沟通能重新建构意义,促进新思想的产生,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由此可见,有效的对话教学能让学生获得创造性、生成性的认知。

例如,对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的解读,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氛围和自我感受的情境,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主动获得对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多面性、复杂性的理解。教学实践经常出现对话主体(学生)缺失、无效对话等问题。因此,有效对话需要一定的策略。

二、有效的生本对话需要针对“圆形人物”的特点提出问题

在对话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对话、生本对话是常见的对话场景。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有效推进对话的中介。曹禺在回忆中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教师可针对“圆形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

例如,周朴园抛弃了鲁侍萍,在鲁侍萍跳河后,却又花了三十年时间深情缅怀她。但两人相认后,周朴园立刻卸下深情,防备地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根据周朴园矛盾的行为,教师可以设计导读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是真情还是假爱?请找出依据。”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也可以设计导读问题。

再如,鲁侍萍在与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前后的很多行为是相悖的。她不断引起周朴园的怀疑:“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又一再否认周朴园的怀疑,不肯亮明身份。最后还是忍不住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鲁侍萍或是有满腔愤恨要倾诉,或是对旧日恋人的真情流露,她矛盾的行为正是她内心痛苦的体现。这正是“圆形人物”的特点:矛盾、真实,有血有肉。鲁侍萍的扮演者朱琳在采访中曾说,刚开始她演鲁妈演得很生硬,因为她认为鲁侍萍与周朴园是仇人,表演偏重于仇恨。曹禺说朱琳的理解不对,并解释鲁侍萍平生就爱过一个人,鲁侍萍是永远不会忘记周朴园的。由此教师可设计问题:“有人说鲁侍萍是有骨气的,你认同吗?她为什么要跟周朴园相认?”等。

以上提出的问题是根据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矛盾设置的,可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戏剧语言个性化,富于动作性,有丰富的潜台词。学生带着问题揣摩舞台语言和人物语言,可进一步体会周朴园虚伪而不自觉虚伪、多情又无情的矛盾性格,体会鲁侍萍面对曾经的恋人复杂矛盾的内心,感受人性的复杂多变。

三、有效的师生对话需要针对人物多重预设

除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是对话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情景。弗莱雷认为对话教学能够为师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教学实践中,无效对话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话题预设与生成失衡。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预期时,教师急于给出自己的答案,话语权依然是单方的,而非“伙伴关系”。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是变化发展的,学生的解读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先多重预设学生的回答,批判性地提出问题。例如,如果学生认为周朴园是假意,缅怀是因愧疚,预设的问题可以为:“周朴园是应该愧疚。那仅有愧疚之情能不能让他坚持三十年都保留旧衣物、旧习惯,保留三十年的旧家具?”等。如果学生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体面形象,教师预设的问题可以是:“那在听到侍萍的过去,周朴园为什么会苦痛、汗涔涔?”等。仔细揣摩可见不单是因为虚伪。教师对周朴园和鲁侍萍要充分解读,多重预设,批判提出问题。这是教师作为“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积极性、保证学生话语权的关键。

四、“圆形人物”的解读需多元有界

“多元解读”早已广泛存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圆形人物”的解读空间应是广阔的。但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积极的思考,丢失了对话的批判意识,多元解读则有滥用之嫌。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曾提出“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冷酷无情,是因为她年老色衰,厌恶她了”的观点。学生结合的细节是两人相认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衰老不可置信,反复看她年轻的照片。看似有道理,但是联系前文,鲁侍萍年轻漂亮时也逃脱不了被周朴园抛弃的悲剧。可见,容貌不是导致周朴园深情变冷酷的主因。在后文,鲁侍萍答应周朴园所有的要求,又撕掉了周朴园给她的五千块钱支票。周朴园见状说:“可是你——”(被打断)。揣摩周朴园的潜台词,他是希望鲁侍萍收下钱的,可见他可能存有弥补之心。周朴园是残忍歹毒的资本家,但在鲁侍萍对他的名声、地位没有威胁的时候,也会释放一些善意和温情。“死了”的鲁侍萍,或者答应永不往来的鲁侍萍,都对他没有威胁,这时候他才会怀念鲁侍萍或是想弥补鲁侍萍。

对话教学中,教师不是真理的垄断者,但也不能把学生的主体绝对化。孙绍振认为对话关系中的师生“在学养层面上,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合格的教师,其主体居于优势地位,学生主体居于相对弱势,正是对话之所以有必要的前提”。孙绍振这句话肯定了对话中教师知识先知者的身份。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批判的思维能力,是保证解读结果多元有界的前提。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简单划分,更真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内心的触动,也这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有效对话在引导学生解读“圆形人物”的过程中,既能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能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郑瀚,杨明.浅谈“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概念[J].名作欣赏,2020(15):176-178.

[3]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7):45-48.

[4]王育生.曹禺谈《雷雨》[J].人民戏剧,1979(3):40-47.

[5]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孙绍振.批判育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钟春雪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