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融合路径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任务群下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如何融合与关联,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必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生活、其它学科的关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跨学科学习任务,探究新课标视域下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融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核心素养;融合
一、新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设置了基础型任务群、发展型任务群、拓展型任务群。其中,拓展型任务群下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大板块学习任务。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各门课程不少于10%课时用于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作为学习任务群中能级要求最高的部分,整本书阅读贵在“整”,跨学科教学重在“跨”。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如何融合与关联,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专门编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十万个为什么》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下面,笔者以《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跨学科教学为例,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跨学科学习任务,探究新课标视域下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融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融合路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要素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为此,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即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因此,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大课型——读前导读课、读中交流课、读后交流课,笔者设计了系列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被激发学习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全学科知识储备,动态建构知识概念,养成跨学科思维能力,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导读课:融合美术学科,整体把握整本书主要内容
四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此,整本书阅读中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有利于将抽象的文字向形象化的过程转化,推动学生阅读时的概括、分析、评鉴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切实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
整本书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米·伊林,他采用“屋内旅游记”的方式记录,以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灶台、厨房炊具、衣柜等作为停靠站,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提出饶有趣味的提问。这些提问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因此,在这本书的阅读导读课上,教师通过组织开展“绘制屋内环游路线图”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浏览和跳读内容的方式,融合美术学科,绘制阅读地图或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梳理并掌握书籍的整体脉络,化整为零,宏观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效果。在绘制线路图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推进课:融合科学学科,深化理解整本书主要内容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统筹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重视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生活处处是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体裁为科普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引发他们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此,在这本书的阅读推进课上,教师设计主题为“科学真伪我来辨”的项目式学习任务。通过融合科学学科,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书中“肉汤的营养成分多少?”“穿一件很厚的衣服暖和,还是穿三件衣服暖和?”等内容,了解到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随后,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围绕“广东人老火靓汤的营养价值”“羽绒服的保暖原理”等议题,融合生物、物理等学科开展项目式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其实肉汤中十分之九是水,广东的老火靓汤嘌呤含量较高,长期饮用甚至会影响健康;老人家总是认为穿多件衣服才会保暖,但其实穿衣能否保温是通过降低热传导来实现的,因此穿含有较多空气的衣服,比如羽绒服,更能保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破除了不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伪科学,并化身科学宣讲员,向周边人甚至是长辈,宣扬正确的科学知识,营造崇尚科学的美好风尚。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质疑及解疑能力,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
(三)交流课:融合多学科,交流整本书阅读收获
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提到,可以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读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此,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阅读教学交流课上,笔者设计了主题为“科学发展我来探”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书中让我们了解到很多科学发展的进程,如镜子的历史,金属材料的迭代及洗澡习惯的养成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融合艺术手段,将原本略显生涩的语言材料改编为活灵活现的戏剧,或共同制作科学小报,加深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其次,本册书“快乐读书吧”小贴士提示学生读完后,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融合信息技术,上网查阅相关的影视音资料,了解前沿科学研究情况。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接触科技、体检科技,把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阅读更多的科普作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能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人。学科教学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各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融合多学科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能达到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深化学生的阅读意识的教学目的,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及教[M].宁波出版社,2020.
[2]吕英姿.借助图像化阅读策略 推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9).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