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视角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探究

叶云霞
  
广东教学报
2023年10期
惠州市惠城区金山湖中心幼儿园

【摘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幼儿更需要来自外界的引导与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构建家园的双向互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进行深度探究,提出家园共育视角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各幼儿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完成启蒙教育,培养幼儿正确的逻辑思维意识,确保幼儿具备面向未来社会的关键品质与必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双方应达成深度合作,发挥出家园共育的协同作用,在统一的目标下,对幼儿的发展与成长进行指导。因此,各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可用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园共育策略。

一、家园共育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首先,家园共育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每一名幼儿的家庭环境不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不尽相同,而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幼儿的人格特征。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目前的心理健康状态,除了要观察幼儿在园内的行为表现、学习能力外,还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从家长的口中得知幼儿平日在家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家庭行为、习惯特征,熟悉幼儿的性格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在综合分析上述全部信息后,教师可全面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便于开展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某些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日常的教育中多以挫折教育为主,导致幼儿生成了自卑内向的心态。这时,教师需要抓住问题的根源,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并制订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幼儿调整心态,解决幼儿的自卑问题。

其次,家园共育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家庭和幼儿园是构成幼儿生活的两个重要环境,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若没能赢得家长的支持、得到来自家长的辅助,只是单方面地在幼儿园内对幼儿输出一些积极、正向的思想或情绪,而幼儿回家后,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的教育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则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严重断层。对幼儿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没有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断层,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但如果家长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便能够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以正确的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进行干预,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1.统一教育观念

家园共育需要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下开展,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长,都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了解健康心理对幼儿日后的成长与发育的积极作用,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过去,有一些家长或教师认为幼儿是没有过多情绪或过多心理想法的,甚至有家长或教师在幼儿表现出不高兴、低落、自卑等负面情绪时,会以“小孩子哪来那么多敏感情绪”等话语搪塞过去,严重忽略了幼儿在成长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已初露苗头的心理问题会在幼儿的压制之下愈发严重,继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确保所有家长都能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家长内心,引导家长学习正确的育儿观念,进一步提高科学育儿水平,确保所有家长都能配合幼儿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幼儿园应积极聘请优秀的幼儿心理健康讲师到园开展讲座,并在园内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完成学习。与此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确保教师具备幼儿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制订出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若在开展家园共育期间,教师察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或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应积极与幼儿家长深度沟通,保证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后,与家长一同制订心理干预、维护方案。

2.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和幼儿园都需要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教育环境。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科学安排家庭生活,必要时请幼儿做家庭管理的“小帮手”,这样不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还会让幼儿觉得幸福温暖;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容许幼儿失败,允许幼儿拥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答案,家庭成员能够平等地对待幼儿,信任他,理解、尊重他的个性。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幼儿感受到关爱和尊重;教师通过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百变不厌的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关注幼儿个别差异,尊重、接纳幼儿的个性,理解幼儿的情绪发泄,敏感地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温暖的环境,让幼儿能够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感到自豪、愉悦,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创设丰富活动

家园共育需要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基础上。有趣的家园活动,不仅能够让家园合作关系更加紧密,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且能让家长陪伴幼儿成长,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在确保家长认同家园共育理念的基础上,让家长在空闲时间到园,参加各项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园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园观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设计形式各样的亲子互动游戏,让家长陪伴幼儿一起玩耍、一同成长。在各大节日期间,通过举办园内的庆典活动,邀请家长来园欣赏幼儿的表演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提高与家长的沟通频率,如,可组织家长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确保双方能在育儿理念上达成一致,让家长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辅助。

4.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来自家庭教育的资源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要积极挖掘来自家长方面的教育资源,并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教育资源与家长在社会中的身份及工作有一定关联。例如,中班小涵(化名)的父亲是一名消防员。教师在征得该幼儿家长同意后,在园内组织了一次职业教育及社会化实践活动,并邀请该名幼儿家长到园,为幼儿们讲述消防安全知识,还开展了一次消防演习。在消防员的带领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也了解了消防员这份光荣的职业,其他幼儿对“消防员之子”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小涵十分自豪。后来,该家长还给幼儿园提供了参观消防队的机会,让幼儿们与消防员交流,观察消防员们的训练。自此,消防员的形象在幼儿心目中变得更加高大,不少幼儿也将消防员作为了自己的榜样,并树立了崇高、伟大的理想。本次家园活动充分挖掘了来自幼儿家庭的社会化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既开阔了幼儿的眼界,让幼儿学到了与消防相关的知识,还锤炼了幼儿的精神品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有帮助。

三、结束语

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对一个人日后的成长及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都应注意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统一教育观念,加强双方合作,设计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充分挖掘来自幼儿家庭的各项社会化教育资源,真正发挥出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给幼儿创造出优越、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敏.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J].广西教育,2022(34):23-25.

[2]张燕.家园共育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对策[J].新课程,2021(52):232.

[3]李颖.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1(24):4-5.

[4]李赛.信息技术支持下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3):123-128.

[5]张旭.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J].基础教育论坛,2021(6):34.

责任编辑    陈子龙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