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探究

胡翠连
  
广东教学报
2023年11期
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小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精神,树立榜样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红色教育;爱国主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革命英烈和烈士精神等相关的历史、文艺作品和遗址等。这些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起步阶段。为此,小学教师应把握好此阶段,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在情景教学中融合红色教育

在教学情景中,通过创设红色文化的故事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音乐和影像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融入故事和人物中,体会其中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所传递的强大精神力量。例如,当我们在教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时,我们能够通过播放圆明园的复原图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并使用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来协助学习者很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一重难点内容。这种方法能够使学习者更加自然地进行思考,并成为自己的主导者。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利用图片、文本、声音、影片、音乐等,让抽象的概念更加清晰、真切,提高课程的实际意义,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习者能够很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并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圆明园的历史。此外,老师还能够利用多种媒介,如影片、讲座、游戏、互动游戏,让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促进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你为何要谴责这些无赖的行为呢?”“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做呢?”“清政府的腐败到底在哪里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为“万园之园”被毁的可惜之情和对英法联军暴行的痛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之情水到渠成,增强了爱国爱党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性。

又如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五州运动时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模仿当时学生游行示威的情景;《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中,老师把鹅卵石铺在地上,让学生脱掉鞋子,背上书包,体验后谈感受,从中感受红军过草地的艰辛生活。

二、从教材外挖掘红色素材

由于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和依据,但教材中的红色教学资源有限,为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与教学的目标性,应当在利用教材本身的红色文化事例的基础上,再融入更多课外的红色文化资源。

(1)了解红色资源库的建设和利用: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已经建设了许多红色资源库,其中包括文物、档案、影像资料等。教师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资源库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从中获取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查阅文献、采访目击者、进行田野调查等方式:通过查阅相关红色历史文献、采访曾经参与过革命斗争的老一辈或者目击者,以及进行田野调查,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生动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历史信息,还能够增加他们对红色历史的感情投入。

(3)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获取红色资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成为了获取红色资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和数字资源平台,获取大量红色历史文献、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红色历史的鲜活与震撼,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三、从学科融合中拓展红色资源

制定红色资源的整合方案,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形成全方位的红色资源教学,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倡:通过开展多元的学术讨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推进教育的多元发展,增进教育的实用价值。基于此,可以通过学科融合拓展红色主义教育资源,探究红色文化资源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如三年级语文《一个粗瓷大碗》和小学低年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内容互相融合,语文课中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以及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从送碗到还碗,从盛饭到倒饭,到最后又“丢”了碗的过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这与小学低年级读本第2讲中《党和人民心连心》的教材内容符合本单元“美好品质”主题,成为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拓展资源。又如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和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诉说》相融合,《圆明园的诉说》大篇幅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圆明园的毁灭”,为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正因为国家的失败与落后,才会被其他国家欺负,要以史为鉴,从自豪之情到愤恨之情,爱国情怀教育水到渠成。

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可以相融合的红色经典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学科的融合加强文化自信、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传承红色基因,探究红色文化资源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四、从实践活动中落实红色教育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作为培养新一代的重要场所,学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各类活动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由于小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较低,老师需要更多的方法来传授红色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这些红色文化。如主题班会、红色基地打卡、为革命英烈扫墓、公益传播活动等,进而拓宽红色教学资源的途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教师也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展开指导,使其能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升华自身的核心素养。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红色电影,学生可以从影片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我们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写观后感、进行演讲比赛,在实践活动中落实红色教育。“红色传统文化知多少”“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地打卡”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弘扬我国丰厚的红色文化,这样既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因此,红色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结合红色文化元素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1497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J].新课程,2022(3).

[2]顾静.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3).

[3]柳琴珠.浅谈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红色文化教育[J].黑河教育,2022(5).

责任编辑 周丽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