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度”策略

何兰芳
  
广东教学报
2023年11期
韶关市浈江区教师发展中心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是重要的一环,其所包含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随着各地学校的建设发展,许多学校发展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平台。无论是教学、教研还是研学实践活动,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推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进程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区域和学校的重视。因此,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视域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的各类物质产品、非物质文化产品、制度规范、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一切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视域下,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小学、初中思政课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融入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题中之义。丰富融入内容的重要措施有搜集社会时政素材、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巧用教材中的经典、融合其它学科知识等。

一、搜集社会时政素材,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热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被开拓创新。教育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生活与社会实践以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挖掘、利用相关时政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运用社会案例表现出来。如,结合近几年学校大力开设的书法、舞龙、快板等兴趣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趣味;结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广告牌设计风格和广告宣传内容来分析其在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结合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缘由,让学生在新时代新生活的变化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对社会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在课前可在讲解近年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政治时提炼出其中隐藏的文化素材,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二十四节气、中国结、十二生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视频案例贯穿于课程中,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现实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让学生切身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习惯,学会从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绽放的活力与魅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

二、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温度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大力挖掘地方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地方资源用活、用好、用巧,将地方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中列举本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从地方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建筑物来分析其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分析本地区的先进人物事例,让学生了解传统道德品质、人物精神,以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身边事物、案例理解、把握教材,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让本地区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师生全面了解当地文化,认同并传播当地文化,进而推动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教师也可以根据时间,在相关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有意识地讲解节日的由来、习俗、意义,开展相关活动,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举行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比赛。学校可以利用重大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以此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将这些身边事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能开拓创新教学内容,又能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传播。

三、巧用教材中的经典,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厚度

部分教师在实践中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最好成效,往往会费尽心思挑选各种各样的精选素材,但有时他们容易忽视教材中的名言典籍和历史典故。其实,教材编写者已经把最经典、最贴合教材知识的素材整理好放在教材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以教材中的素材为依托,开展情境教学;甚至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名言典籍和历史典故,从而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为了培育学生慎独的精神境界,即不受外部监督,仍恪守道德准则,用汉代名臣杨震即使屡次升迁也不忘初心,不收任何贿赂的典故引导学生学习慎独的精神境界。其实,教师在这里可以深挖杨震的生平故事。学生可以在杨震的生平故事中得知他是一位嫉恶如仇、公正清廉的人。杨震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仍然不屈服权贵、坚持做人为官的初心。学生在更详细的资料和典故中全面学习杨震的为人之道,何乐而不为。再如,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用《元史·许衡传》记载的许衡一段外出故事,诠释遵守社会规则的自律和他律。教师可以再深度挖掘《元史·许衡传》这部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适当的扩展资料中学习许衡的为人处世之道。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统计

四、融合其它学科知识,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宽度

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各项活动尤为重要,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体验生活,感悟知识,提高能力,使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5课是讲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案例分析法,而应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诗词歌赋、民间工艺和文化遗产等。教师可把班级按组划分,每组选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通过小组分工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示课件。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不仅能自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教材在“探究与分享”中展示了《孟子·梁惠王下》和《岳阳楼记》的片段,以引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和博大精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挑选组员,做一些简单的道具,将经典历史故事演绎出来。学生在沉浸式演绎中能领悟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和寓意,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将传统美德内化为生活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

五、传统文化研学实践,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深度

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时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真正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选择恰当的社会实践形式,同时要做好开展社会实践的计划,组织学生有序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知识内容中,教师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少数民族进行主题采访,如“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少数民族的歌舞”“少数民族的习俗”等,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师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对少数民族各方面有更深层面的认识与了解,有利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与少数民族学生和平相处,有利于促进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样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从而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六、提升师生核心素养,让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效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时,了解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选择与其认知水平接近的素材,如选用的诗句、成语是其学过的或者比较容易理解的,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出现的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学校周边的民俗、民风、传统建筑或传统美食,选用大部分学生较熟悉的素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外延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上中学后学习环境的变化,将郑和下西洋、玄奘西行取经等故事作为案例或者导入来教学“学习新天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反应、积极性、参与度。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如,利用传统节日在班级内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如,在《交友的智慧》一课中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相机开展“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多个朋友多条路”的辩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提升自我修养。

初中生处于思想意识的拔节孕穗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域,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道德品质循序渐进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十分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6度”教学策略,注重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内化为自身追求,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DJY-2021-A-b131)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尚泽.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2]杨超斌.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2):24-25.

责任编辑    陈    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