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一课为例

梁雪芳
  
广东教学报
2023年11期
中山市港口镇西街小学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理念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等。要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理念,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并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互相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林崇德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的演讲上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各项内容都强调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而教师都应该在自己所在的学科中渗透思维品质的训练,且应该根据不同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运用是核心,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路径,而思维能力则是推动核心素养形成的引擎,思维能力这个引擎带动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三步导学”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三大步骤指导学生学习,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立教与学之间的深度联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主要框架

“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各有三个环节。第一步:激情导课,包含激趣导入、预习反馈、问题生成。第二步:民主导学,包含任务呈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第三步:检测导结,包含回顾小结、课堂练笔、阅读拓展。

(二)课堂特征

“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激情导课为起点,民主导学为路径,检测导结为终点,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有效引导为抓手,沟通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设计理念

1.激情导课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激情导课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是以怎样的状态进入学习的,尤为重要。激情导学的三个环节各有侧重:激趣导入旨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甄选最优的的导入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奠定学习状态。预习反馈旨在了解学生前置性学习的情况,确定学习的起点。问题生成旨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暂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特点,激情导课的三个环节可依据教学的实际选用,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民主导学的环节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此环节包括任务呈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三个环节。这“一步三环”是“三步导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一节课中,教师需要根据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单元语文要素、课时目标给学生设计若干富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开展深度学习,进行展示交流,形成学习成果。任务呈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三个环节作为“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链条”,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检测导结的环节重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检测导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评价手段,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此环节,教师先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小结,建构知识网络,然后让学生通过课堂练笔或阅读拓展输出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可视、评价过程可视、评价量表可视。学生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的表现将作为下一节课的起点,循环反复。

三、“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例实施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为例,探究“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等三篇课文,讲述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智慧故事,其共同点是打破思维定势。其中,《自相矛盾》中的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发现其前后说话的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第一学段“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自由表达、充分表达”以及第二学段“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训练,第三学段承接第一、二学段的要求,继续学习“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学生学习《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思辨经典悖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下转第17版)

(上接第16版)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笔者把《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吾、弗”等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四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其中探究楚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第4点也是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1.激情导课,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自相矛盾》是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又是一篇跨越两千多年的经典文言故事。笔者先通过短视频介绍经典著作,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贤圣哲的智慧闪烁着光芒。从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接着引出单元主题: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学生根据图片猜测《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铁杵成针》等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故事,巧妙勾连旧知,引出课题;然后,笔者指导学生书写“矛”与“盾”,借助“矛”“盾”的形状和功能,加深认识,突破学生书写时易忽视的要点。从传统文化体认到思维故事复习再到本课课题引入,激情导课的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同时生发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

2.民主导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1)初读课文,走进“矛”“盾”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气

学生学习的发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习小古文,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前提。因此,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笔者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和预习单中的反馈,重点学习难读的字音。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难点,又可以有效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读通句意,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开展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理解“鬻”“夫”等难理解的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组内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输出。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聚焦两个长句子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结合句意进行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好方法。最后,师生合作诵读课文,读出韵味。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好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扫清障碍。

(2)创设情境,夸耀“矛”“盾”

①白话文夸耀“盾”坚“矛”利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究楚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我们要设计指向性强的学习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通过创设当时楚人叫卖的情景,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楚人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楚人对自己卖的盾和矛的极度夸赞,并在诵读中再次感受文言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接着继续营造情境,让学生尝试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来夸耀“矛”和“盾”,引导学生自然地把文言语言转化成现代白话文。这是一种无痕的理解、自然的外化。有的学生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它所向披靡。”也有学生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牌,是用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钢铁做成的,没有东西能够刺穿它。”学生叫卖得入情入境,把盾和矛夸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中抓住了有说服力的点——矛和盾的材质去夸赞矛和盾,这是学生思维的进阶。

②沉浸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当学生沉浸在对盾和矛的自吹自擂之时,教师制造了留白和冷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叫卖的“楚人”呆若木鸡,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在瞬间的冷场中留白,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3)借助导图,深思“矛”“盾”

①走进楚人内心,梳理“矛盾”之处

承接着冷场,教师抛出问题:楚人为何“弗能应也?”他会怎么想呢?教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分析“盾陷”和“盾不陷”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楚人,思辨两种不同的情况,最终得出“盾陷”则说明世上没有无不陷之盾,“盾不陷”则说明世上没有物莫能陷之矛。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可以说明楚人夸耀盾和矛的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反驳了楚人的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学生在梳理与探究的思辨性活动中实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②与楚人深谈,明确故事寓意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背后的启示才是精华所在。在民主导学的最后阶段,教师提出问题:“此时,你想对楚人说些什么呢?”学生在经历了认知的不断深化和思维的不断发展后,对楚人提出各种真诚的劝告。就在这样的劝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寓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闪耀的智慧之光。

3.检测导结,落实“教—学—评”一体理念,达成学用结合

学习需要经历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试图实现知识的输入和内化,最终的落脚点在输出。知识输出的效果如何,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回顾小结时,笔者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接着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堂的最后,笔者安排了一篇《新自相矛盾》,让学生先运用已有的经验读懂文章,然后尝试填空,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

有一青年,曰:“吾欲发明万能溶液,能溶天下万物。”或曰:“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夫万能溶液无物可盛,故万能溶液不可立于世也。

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大脑的思维加工,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有些学生说:“用东西装这种溶液,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呀,那怎么装?”也有学生说:“这个万能溶液用什么容器装?”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回答。“此万能溶液以何物盛之”“以何物盛此万能溶液”等回答顺势诞生。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实现了思维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提升。

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序生成、目标高效达成的语文精读课课堂水到渠成。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在一节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中得到培养,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温铁雄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