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数学落实“五育”并举的教学初探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需要通过学习者亲身的操作与实践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挖掘生活中潜在的“五育”育人价值,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育人活动,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落实“五育”并举。
【关键词】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初中数学
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中的每一育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们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五育”并举不是简单地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的某一育为基础,再分别叠加其他各育,而是五育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滋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中富含各育的真正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学科落实“五育”并举一定要坚持各自的学科立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数学教育则应让学生一天比一天充满智慧,一天比一天聪明,即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或者说,应努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质疑辨惑的批判性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问思辨的理性精神,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强调个体的真实体验,需要学习者亲身操作与实践来实现。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提供适当的指导与支持,助力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应适当地放慢节奏,挖掘生活中潜在的“五育”育人价值,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选取某个适切的角度开展数学教学育人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长时间更深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落实“五育”并举。
案例一:阅读“负数小史”
【评析】借助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负数概念引入背后的原因,理解负数的概念和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底蕴和智慧。学生钦佩我国古代数学家,丰盈了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案例二:每天进步一点点
(1)如果将你的现有水平设为单位1,每天进步一点点(假设为原本的1%),那么1天后你的水平为多少?2天后呢?3天后呢?7天后呢?n天呢?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某人每天落后1%,那么30天后,“进步”是“落后”的多少倍?365天后呢?
(3)请你估算多少天后“进步”是“落后”的2倍?10倍?100倍?……
(4)谈谈你的想法。
【评析】此案例源于生活,考查学生对乘方运算的理解,不仅生活化而且科学化,是数学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生活经验。本活动恰当地渗透了德育,教育学生要脚踏实地,弛而不息,越有中流击水的干劲,越能勇攀高峰。本活动融合了劳育,促进学生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天道酬勤,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案例三:公司招聘职员
(1)调查:请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各单位招聘职员的依据;
(2)整理和分析:整理并分析数据,确定各单位招聘职员的共性依据(4~6个)及它们的重要程度;
(3)处理:根据这些依据的重要程度,制定甄选职员的评分表;
(4)展示与交流: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交流想法和收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
【评析】此案例依托社会情境,考查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提出问题;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中得出合理的结论,逐步建立数据观念,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交流讨论,体会方案多元化,寻求最佳方案,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问题解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未来生活、工作中,品德、能力、态度及健康等因素比学历更受重视,实现立德树人。
案例四:几何学的珠玉——黄金分割
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认为,黄金分割是所有比例中最富艺术感的一种,他说:“宇宙之万物,凡符合黄金比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
(1)“阅读耐人寻味的0.618”;
(2)查看相关黄金分割的事例,领会与之有关的意义。
【评析】历史上与黄金分割有关的史料很多,通过收集交流和展示,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见学生习作“大自然的设计师”),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和鉴赏数学的内在美(严谨美、和谐美等)与外在美(对称美、简洁美等),理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数学为生产实践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感。此案例在“智育”的基础上有机地渗透了“德育”“美育”和“劳育”。
案例五:综合与实践——设计遮阳棚
【评析】
本案例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旨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抛物线和圆)及地理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本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用所学数学知识表达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计算、推理及猜想、并回到实际不断进行检验反思及完善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调整和优化模式,学生提升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在困难和挑战中创造有价值的劳动成果,锤炼意志品质。同时,学生领悟重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与严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实践需要的往往是“德智体美劳”的融合运用.初中数学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和情境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化教育素材,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其中的五育教学点,加以编织、利用和融合,转化为促进学生“五育”并举的育人资源,以智育统领各育有机融合,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样既能丰富数学知识的内涵,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0年度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生活中的数学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bfz2008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毓信.教育之哲学审思—哲学视角下的数学教育(二)[J].江苏教育,2022(17):25-30.
[3]朱宁波,王志勇.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科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1(12):35-43.
责任编辑 蔡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