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即在课堂上构建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习评价有机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阅读课堂中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老师可按这些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首先依据课标,参考学情,师生共同定标;其次围绕目标,依托文本,师生合作达标;最后基于学习,及时评价,师生共同验标。学生向深度阅读和创新发展的路径迈进,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六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在于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正在积极地被研究并付诸实践。然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在目标提炼、过程落实与评价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笔者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来探讨如何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说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形成一种健康的阅读模式,培养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良好习惯。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第三学段的阅读量目标,首要提升默读水平,提高阅读总量。其次要深度阅读,搜集关键信息。这不仅是阅读速度的提高,也是阅读策略、阅读方式的转换与升级。综合运用默读、深度阅读等策略,必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在新版的2022年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了更为明确和详细的要求,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不能把阅读当成“任务”,而是要变成“习惯”,重视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和实践经验。正如俗语所说:“教会别人捕鱼比直接给他们一条鱼更有价值”,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游刃有余。
二、教学评一致性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由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崔允漷提出,“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教学评一致性,具体包括 “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和 “评—学”一致三个板块。“学—教”一致就是“所学即所教”,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匹配度;“教—评”一致就是“所教即所评”,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评价匹配度;“评—学”一致就是 “所学即所评”,它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匹配度。三个板块的之间的联系是:先围绕课标、教材与学情制订学习目标,再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估任务,最后围绕评估任务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结合,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提炼、教学过程落实与教学评价效果等问题,教师应该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
整本书阅读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内涵如下:“教”指的是老师的指引,“学”则是在老师指引下的课堂深度阅读、课后独立阅读以及交流讨论环节,而“评”则是针对学生的阅读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价。阅读中学生的目标是什么,评价在他们阅读方式指点和阅读兴趣的激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对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衡量作用。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把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展宽阔的书海、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关注整本书的阅读与分享,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并且充分发挥经典文学名著,如传承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划实操能力、对比思维能力、文本解读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提升和精神成长。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中,为了更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童年》整本书阅读为例,探究如何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依据课标,参考学情,师生共同定标
首先,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始阶段的准备工作,从“目标提炼”“计划设定”“内在驱动”三个维度出发,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有所了解,从而激起他们读完整本书的兴趣。
1.教:目标提炼
《童年》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读书吧中要求的必读名著,其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课时:读前导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中推进,深入研究与思考探索;读后分享,交流与成果展示。以《童年》“读前导读”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几点:(1)书名、封面、目录等提供了整本书的内容信息。阿廖沙虽然身世悲惨,可是他得到很多好人帮助,在黑暗中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勇气和信心,在童年的经历中获得了成长。(2)通过小说中生动的情节感受丰富的人物形象。阿廖沙从开始的懵懂到从优秀的人物身上学到优良品质,最后获得真正的友谊和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3)设计人物图表,阅读中批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人物的评价。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活动,栩栩如生的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心得,感悟成长的美好。
2.学:计划设定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 (5~6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明确了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同时还建议他们能够自主规划阅读安排。《童年》共227千字,平均每天阅读30分钟,大约需要26天,加上休息日等可以利用起来的闲暇时光来考虑,估计他们在三个星期左右就可以顺利地把整本书阅读完。
3.评:内在驱动
导读环节阶段,设置适当的评价任务推动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有效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例如,在阅读小说《童年》前,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1)聊童年,激发阅读兴趣。看图猜课文?课文共同点是什么?这些课文都是关于童年的趣事,说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小结:在交流中,老师知道了学生的童年有喜有忧,有苦又甜,并不都是浪漫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可能让我们有所启发。(2)聊情节,感知内容。快速浏览目录,猜猜书中描写了怎样的童年?哪个标题让你有这种感受?从你们看到的这些标题中,再来预测一下故事会围绕哪些人物展开?阅读书中的“导读”部分,了解本书的作者、体裁、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回应猜测。板书:自传体小说
(二)围绕目标,依托文本,师生合作达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时,除了要关注小说的基本要素,还需要指导他们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策略。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学会掌握某一类型书的阅读技巧策略,老师可以从启发式、选择性、创新性阅读三个层面进行讲解。
1.教:启发式
针对小学校的高年级学生而言,老师可向他们介绍几种重要的阅读技巧进行启发式阅读,例如毛主席终身热爱阅读,他提倡了独特的“三步骤阅读法”:第一步是阅读;第二步是对所读内容产生质疑;第三步则是提供不同观点。华罗庚“猜书”法,茅盾“三遍”读书法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阅读方式。
2.学:选择性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古典小说、外国小说、神话故事和科普作品等。每一种文本都有其独特的阅读方式,因此,老师需要根据这些文本内容来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如《童年》关注环境、情节,来感受书中众多人物形象,还可以运用“预测”“批注”“提问”“对比”“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引导阅读,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运用“闪回”“重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情节链”等阅读策略,把人物读懂读深读丰满。
3.评:创新性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适当的阅读技巧并能高效地阅读至关重要,需要教师设计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如在阅读《童年》时,可以采用创新的深度阅读的方法,并对相关的部分做笔记或者标注。如第八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描述的是外婆讲述故事的能力与她所记下的美丽而引人入胜的故事——《隐士和勇士》;另一部分则介绍了一个“陌生人”,他是一个不知道真实名字的人,但大家都叫他这个名字,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知识分子朋友,也是一位非常特别的“怪人”,两部分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故事联系起来。阅读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或者标注情况,评价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和评析各个章节。
(三)基于学习,及时评价,师生共同验标
阅读与交流并进,思想与情感共生,老师可以设计议题创设、交流探究、内化体悟三个步骤,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的吸引力,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信心、激荡了学生的阅读思维、锤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议题创设
优秀的议题创设,是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起点。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在完整阅读书籍之后,依据最初的感受自行选择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搜集研究的议题,整理相关信息,完成项目议题创设表(包含选题名称、概述、写作预期、组内评分、教师建议)。学生在感性体验、口头讨论、反思梳理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研究议题的理解,将思维外显为有价值的驱动型议题。
2.学:交流探究
优秀的驱动性问题,不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能力发展,也可以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比如,在课余时间你阅读什么书?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作者的文学成就有哪些?哪些内容吸引你?你阅读心得怎样?在阅读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就分享和交流这些信息,不断加强他们对于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扩大他们的课外阅读视野,增强课外阅读兴趣。
3.评:内化感悟
学生是否主动投入到驱动性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是否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低阶学习和高阶学习的感悟整合,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任务进行评价。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整本书阅读完全可以超越时间、空间、教育资源的限制。除了在教室分享读后感,还可以在QQ日志、抖音、微博、微信群等平台上发表阅读的所思所感所悟,其他学生可以跟帖评论。学校网站可以开辟阅读专栏,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视频、绘画作品、读书卡片等个性化的阅读成果,通过查询点击率、回复率,可以置顶优秀作品。学校对“阅读网红”可以适当奖励,评选“最美读书人、阅读之星”等,促动学生阅读的多元化、纵深化。
教学评一致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将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文学作品、人文生活,引导学生注重阅读与交流分享,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充分发挥经典文学名著在传承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当然,相较于常规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解决各种微观、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并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2]张爱军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卢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