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藤编课为例

林少琼
  
广东教学报
2023年5期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幼儿园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培育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其中,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积极将其融入教育中。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引导幼儿将自身的认知体现在创作中,实现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对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培育,“非遗”文化就可成为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幼儿艺术教育需求,以藤编课为例,探讨分析将非遗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有效实践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教育学者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非遗;编藤课;实践探索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即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不具备实体的文化遗产。其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备突出的审美价值。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幼儿初次接触的系统的艺术教育,是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基础。传统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实效性不足。在全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应当意识到“非遗”的价值,积极将其融入艺术教育中,提升艺术教育的价值,助力幼儿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一、将“非遗”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幼儿的社会需求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会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重要需求方向,幼儿同样如此。“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将其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能够使幼儿亲身体验“非遗”的价值,进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为其爱国、爱乡的社会需求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撑。

(二)发展幼儿综合能力

幼儿阶段,其认知、审美等综合能力飞速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作支撑。与传统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相比,“非遗”具备更加突出的民族、地域特色,使用当地材料,质感独特,色彩丰富,能为幼儿带来新颖、直观的视觉和触觉空间。同时,“非遗”内容大多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化关系密切,能够开拓幼儿的学习视野,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为幼儿的自主创作表达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其综合能力的切实锻炼、发展。

(三)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非遗”作为没有物质支撑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度较高,必须借助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融入“非遗”内容,能够提升幼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认识,实现“非遗”传承的创新,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

二、将“非遗”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好奇心较强,但专注力无法长时间持续。在进行“非遗”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布置任务,往往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意愿,无法收到期待的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让幼儿学得乐意、学得无意的理念。在“非遗”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幼儿的身边事物,辅以丰富多样的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好奇,使其自主、主动地参与到“非遗”学习中。

例如,在藤编课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园内的爬山虎等藤类植物,或女生的辫子等编织工艺,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这样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同个性的幼儿均纷纷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观念。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鼓励幼儿利用画笔描绘藤类、辫子等独特的交缠之美,提取其中蕴含的美学要素,最终激发幼儿对藤类、编织技艺的强烈兴趣,并引导其不断内化,转化为对藤编艺术、“非遗”文化的认知,促使藤编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形式,提升幼儿认知力

对幼儿来说,“非遗”内容虽然在生活中时有接触,但往往鲜有关注,未能形成深入的认知。这削弱了“非遗”教育的价值,也让幼儿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不知所措。《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积极利用生活实践开展教育的倡导。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丰富学习形式,带领幼儿走进生活,搜集体验“非遗”文化,深入幼儿认知,灵活调动、使用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藤编活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藤编家具、储物盒、花篮、装饰画等不同藤编作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引导幼儿思考其中蕴含的美学要素,并设置课后任务,鼓励幼儿课后在家庭、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收集自己喜欢的藤编工艺图片;也可以利用教学时间组织藤编艺术沟通交流活动,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例如,笔者在开展藤编课时,一些幼儿提出藤编家具清爽凉快、在夏天极为适用的意见;有的幼儿立即提出建议,想把园内的家具换为藤编的,并主动将现有的家具和藤编家具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思维交流碰撞中,幼儿能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积极感悟探究“非遗”文化的意识,并进一步意识到人民群众对美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萌发对“非遗”的热爱、保护之情。同时,使其接触到多样的本土“非遗”资源,其艺术素养也随之得到发展与升华。

(三)鼓励创作,发挥幼儿自主性

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幼儿观察、表现美的能力,更应当锻炼其创造美的能力。“非遗”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内容、形式、表现方式不拘一格。在“非遗”教育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幼儿创作,为其提供自主发现、探索的空间,并提供多样、充足的材料,实现其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在藤编课中,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特征,或鼓励幼儿自主发言,确定藤编创作的形式,如,编织储物盒、花篮、装饰画等,促使其主动结组,共同完成创作,实现从选择角色、划分区域,再到创作环节计划全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观察幼儿的表现,并提供适时的引导、辅助,推动幼儿突破难关。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位幼儿用尽全部力气,也无法将藤条弯曲到适合的角度。笔者便上前询问:“藤条这么难弯曲,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幼儿立即积极讨论发言,提出“给藤条喝点水”的看法。笔者顺势为幼儿拿来水桶,幼儿向水桶中灌水,将藤条浸入其中,坚硬的藤条逐渐软化,幼儿的编织活动顺利进行。在作品评价环节,教师也应注重幼儿自主审美能力的发挥,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互评,对其独特的想法予以肯定,提升藤编教学的价值。

三、总结

将“非遗”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不仅能有效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幼儿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行动,深入求知,全面把握“非遗”内容和精神,基于幼儿的理解认知巧妙设计教学方案,使“非遗”真正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藉此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强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爱霞.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的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3(1):42-43.

[2]谢佩珊.幼儿园如何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以端午节系列活动为例[C].“行知纵横”教育与教学研究论坛(第八期)论文集,2022:71-75.

[3]张囡.庆阳地区非遗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科幻画报,2021(12):109-110.

[4]谭杉,黄侃.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工业设计,2020(7):150-151.

[5]彭卉.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J].工业设计,2016(12):68-69.

[6]凌士义,李晓翔.民间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藤编艺术为例[J].大众文艺,2015(1):73-74.

责任编辑    梁国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