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四环”教学策略

孙伟锋
  
广东教学报
2023年5期
中山市港口镇大南中学

【摘要】教学评估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散文《灯笼》的教学过程为例,从阅读文章,发现基本问题;根据学情状况,设计教学核心问题;通过分组协作,共享研究结果;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教育评估四个环节(以下简称“‘四环’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四环”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评”一体化,正确选用评价方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适当使用评价方式,注意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王荣生提出:“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不是靠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的发挥,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才能,而是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周密考量。”“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和灵魂是清晰的目标,“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其实现与否,有赖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教—学—评”一体化理解为“期盼学生学什么”。为此,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经历什么样的活动”“如何组织实施教学”,最后必须确认“学生真的学会了”。那么,我们在备课中以及课堂教学过程实施中如何保证评价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散文《灯笼》为例,浅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散文阅读教学的“四环”教学策略。

一、基于文本解读,发现基本问题

《灯笼》是一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散文。作家吴伯萧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描述了一些与灯笼相关的故事。通过描述,吴伯萧展现出灯笼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学层面,又体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在“灯笼下的马前卒”中,作者通过叙事,展现了儿时的记忆、过往的经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字都非常生动,让读者能够轻松地了解和欣赏到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深层意义。最后,文章的主题突显了对国家的热爱,并以“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形式完成情感抒发。通过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分的主题。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每一段话,以便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观点。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的内容涉及许多细节,比如,历史、政治、经济等,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整部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需要认真阅读,以便更好地领悟。

二、基于学情状况,设计核心问题

由于散文的发表时间距今已久,学生可能对其中的故事和情感缺乏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尽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除了指出作者的创作背景,还需要强调吴伯萧是一位进步的作家,他在回忆起过去的乡村风俗时,还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为此,在教学设计方面,笔者依据灯笼这一线索,设计教学主线为:“寻灯笼缘”—“悟灯笼情”—“明灯笼志”。1.“寻灯笼缘”环节:通过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我”对灯笼的热爱的句子;同时,通过默读“记忆的网里挤着的”一文,总结其与灯笼相关的内容。2.“灯笼”和“明灯笼志”都是作者的作品,“灯笼”更是作者心中永恒的回忆。“灯笼”和“明灯笼志”都是作者用心写的,它们都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灯笼代表着祖先的传说,象征着母亲的关怀和温暖,象征着元宵节的欢乐,象征着族姊远嫁的沧桑,象征着纱灯上描绘的美好。然而,这只是表达对民俗和童年的情感吗?

三、基于小组合作,分享探究成果

语文课程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时间和地点的考量衡量他们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估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成果。在过程评价的实施中,笔者更青睐于学生小组合作,分享探究成果。

还是以《灯笼》这篇散文为例,笔者设计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1.在“寻灯笼缘”环节中,笔者给予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概括要紧抓记叙要素,圈关键词句,用“什么人做什么式的灯笼”句式概括。2.在“悟灯笼情”中,笔者指导学生再读第2到11自然段,在文中圈点、勾画作批注,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提出范式,并要求学生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提起灯笼,就会想起、联想到?感受到?”3.在“明灯笼志”环节,笔者给予方法指导,结合关于“作家资料链接”及课后的阅读提示,一步步引导,让学生体会作者从家事到国家的回忆。作者的感情在变化,之所以会联想到汉献帝,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处境与之相似——同处飘摇之际、同为沦陷之时。在家国沦丧的背景下、民族存亡之际,作者一直思慕的静穆不复存在,温馨的家庭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令他流连的盛况更是满目疮痍。身为中华儿女,那盏灯笼此时激起了作者深深的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有愿做“马前卒”的担当精神。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探讨、展示及教师点拨引导,将评价活动贯穿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为客观、全面地记录、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四、基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评价

这门语文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求他们在阅读、写作、写作讨论中有所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制定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例如,在“悟灯笼情”中,笔者设计这一评价环节:“学到这里,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盏点染了情缘的灯笼。接下来,让我们再依据课文内容与情感,一起完成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思。”

我的心中有一盏灯笼,

点亮了________________,

那里有祖父的思慕、母亲的_______、       _______的_______。

我的心中有一盏灯笼,

光彩于历史长河,

那里有宫灯的_______、红妆的华贵、         _______的_______。

我的心中有一盏灯笼,

激昂了家国情怀,

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是那灯笼下的                    __________,

点燃_______,燎原大地!

在“明灯笼志”中,笔者设计这一评价环节:诗化朗读——点起心中那一盏灯笼吧!

听,

正萧萧班马鸣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通过转换诗文、朗诵诗歌等活动,我们可以记录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典范表现,并从阅读、鉴赏、表达、梳理和探究等方面,有效地检验和评估他们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

综上,在散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指向教学目标,协调统一;通过教与学的评价完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实际上也解决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个经典问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效果,从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上)[J].语文建设,2020(9):34.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3]黄伟.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实践:要义与操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1(6):10-14.

[4]张秋玲,牛青森,等.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释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黄洁珮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