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提高基础教育育人实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加强基础教育“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研究,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三全”管理,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育人实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育人策略;育人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如今高校的“三全育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随着形势发展,基础教育的“三全育人”工作同样重要,在中小学阶段积极实施“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将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育人水平和育人实效。
一、理念引领
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思政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其中心是“育”,重心是“全”。因此,“三全育人”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育人理念,更是一种方法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强调在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内要系统管理,要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立体结构,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目标导向
一方面,各中小学校要科学制定“三全育人”的目标和任务,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优化管理、科学施策、过程监督,努力促进育人实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引导教职工继续更新观念,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水平,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浓厚“人人参与,处处开展,时时进行”的育人氛围,积极形成以思政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的育人工作特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策略指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落实“全员管理”
“全员育人”是指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职责。学校德育工作既需要内部人员的全员参与,同时也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主体上将“单”转向“全”,既要充分挖掘思政教师、管理干部及其他教职员工等主体骨干力量的育人潜力,还要发挥校外社会人士的育人作用,将其育人职能贯穿于其工作的始终,实现“教”与“育”结合,“管”与“育”的融合,“服”与“育”的贯通,落实“全员德育”,齐抓共管,形成一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共育”氛围。一是要切实发挥“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整体规划和引领育人工作。二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握方向和大局,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队建,规范党组织和团组织建设。三是坚持民主办学管理。要不断完善学校重大议事决策机制,规范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四是要抓好育人管理的“五支队伍”。“五支队伍”即是:以校长室、德育处、级部、年级组、班级为主体的“德育管理队伍”;以教导处、学科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育人队伍”;以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班委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队伍”;以保卫室、宿舍管理组、食堂组、清洁组等后勤保障为主体的“生活管理教育队伍”;以校外社会各界人士为主体的“辅导教育队伍”。“五支队伍”涵盖校内所有教职员工和校外各种力量,所有育人工作者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家校社”三位一体,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育人工作实效。
(二)多措并举,协同推进,落实“全程管理”
“全程育人”是指育人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 。全程育人要求育人在过程上从“分”转向“合”,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覆盖到全校,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
1.组织育人。组织育人是指学校党、工、团、学、群等组织,依托组织建设、组织工作和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其对师生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团结凝聚、联系服务的功能,力促发展。一是要建立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商讨学校发展大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学生素质素养提升策略作为基层党建发展的重要议题,将三全育人作为党组织建设的考核重要内容。二是要真正落实书记思政第一课,党组织书记要切实作为师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三是要凝聚全员育人的合力,发挥各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充分融入德育元素,引领学生提高认识,得到启迪、锻炼、成长和发展。
2.课程育人。将育人工作贯穿、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一是坚持课程育人的教育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教案评价制度,重视各学科教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至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观体验相统一。二是在德育课程设计上,坚持“文化德育”的价值导向,积极开发特色德育课程,使学校德育工作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3.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师生精神、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一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精心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把握时代脉搏和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充分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德育工作增添活力。三是建立校园自身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挖掘文化要素,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四是教师们要充分挖掘学科文化育人的要素,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将优秀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4.实践育人。育人工作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践活动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是学校要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学计划,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现代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建设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研学活动,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形成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三是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抓好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智慧信息化平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四是要重视劳动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与学科充分融合,组织爱国卫生运动,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延伸拓展实践育人内涵。
5.协同育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完善家校社融合共育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动员、整合、配置、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共建、共育,形成“大教育”氛围,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和活力。一是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引导支持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推动家校有序、有效合作; 二是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的功效。三是要充分运用革命文物、企业文化、乡村历史等区域内的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打造精品协同育人课程和优秀案例。
6.心理育人。统筹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心育工作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全员心理育人的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一是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为师生、家庭和学校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方法指导。二是要重视心育工作的共建共育,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群策群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三是要建立预警防控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并对个案进行有效跟踪。
7.网络育人。优化网络资源,更新网络育人手段,提升网络育人效果。一是要建立网络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二是学科教师要坚守网络文化育人阵地,重视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文明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积极营造文明上网的氛围。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创新网络教育途径和方式。
8.科研育人。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探索“科研育人”的新思路。一是要建立“科教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制度,把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的底线要求,把德育内容作为科研评价的一项指标,把育人成效作为科研表彰的重要参考。三是学校要结合生源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积极破解思政教育的难点、困点、堵点。
9.管理育人。明确各管理岗位育人职责,将管理育人理念渗透在多个管理流程与环节中,齐抓共管,形成管理育人的合力。一是健全学校管理体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制度,提升执行力,推动制度落实落细,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二是要逐步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建立班主任任用激励机制,建设积极进取的班主任工作队伍。三是加强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选优配强管理干部,积极提升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10.服务育人。服务为本,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生活育人有机地融合起来。一是加强统筹设计,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制定服务育人体系建设方案,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二是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不断强化服务育人的意识、丰富服务育人的内容,优化服务育的路径、提升服务育人的质量,构建完善服务育人的体系,增强服务育人实效。三是创新服务载体,增强育人实效。不断创新服务育人的途径与载体,打造服务育人精品活动,植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元素,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意志品质。要引导学生在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扶困助学、服务示范岗、实践实践活动等,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立体构建,多维实施,落实“全方位管理”
“全方位育人”是指育人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全方位育人要在空间上从“点”转向“体”,要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实现“面面”俱到、多“体”联动。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积极推进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要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抓好“时段”育人,“空间”育人。从时间上,抓好校内三个时段,即:每天有公布:学生考勤及课堂表现;每周有公布:班级学生操行量化考核;每月有两评总结。从空间上,要以“课堂”为中心,突出三个阵地建设,完善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一是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进行学科育人渗透,落实学科育人功能。二是抓好课外活动的前沿阵地。“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加深教育的广度和力度,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抓好生活德育的防御阵地。把各类主题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进生活、服务与生活管理之中,教会学生科学地生活,养成遵规守纪、文明有貌、乐于助人、健康心理的良好品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需要情怀,育人更需要智慧。只有继续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大力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担当、责任和奋斗精神,通过科学管理,有效施策,强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锤炼学生品德修为,育人实效才能得到提升,立德树人的使命才能逐步实现,才能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洪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