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赖中华
  
广东教学报
2023年5期
中山市神湾镇神湾中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物理规律和原理都来源于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来源。“合作探究”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方式,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动手、思考、讨论激发更多的碰撞,收获全新的认知,从而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合作探究;物理实验;问题引导

2022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标引领下,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模式之一。因此,初中物理学科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善于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操作、合作等能力,助力打造高质量的物理课堂。

一、“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与弊端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存在,但是随着中考风向标的变化,知识化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课堂时间的“占有率”的提高,现行教学中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不断地在演示实验,学生在不断地重复着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步骤。

另一种实验形式是:学生根据实验手册步骤的指引,不必进行思考、分析,只需简单模仿,重复“照药抓方”,按图索骥即可轻松完成实验。这种“教师演,手册引,学生顺着做”的实验方式,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2.“合作探究”实验模式融入学生的思维发展

“合作探究”是我校新引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引入“合作探究”能很好地实现新课标对实验探究的要求。合作学习模式的适当运用,能够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有效提升初中生对于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来。

二、“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教师首先应对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性格与性别等分别进行分析,在小组成员搭配时可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因素,把学生的不同性格、知识能力的学生组建到一个小组内,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目的。小组可以按4人或6人分组,每组安排一至两个组织能力强,学习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和副组长,搭配1到3个成绩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且做到男女搭配。

小组安排好后,实验过程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工,组内轮流翻转。小组成员可以设置为组长、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和展示员等。通过角色分配,分工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跟从性。

2.问题细化,价值引导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我采用问题导引法,将实验的环节细化,简单法,问题化,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完成讨论,思考,完成。

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不妨设计这样的实验单: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单

环节一:猜想与假设:

问题1: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  。

环节二:设计实验:

问题2:本实验利用的实验器材有哪些?__________ 。

问题3:如何组装实验器材?为什么?参阅书本上的图。__________ 。

环节三:进行实验

问题4:给水加热,采用酒精灯加热时,有什么注意事项?用酒精灯的外焰还是内焰加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5:实验过程中要记录哪些数据?__________。

环节四:实验现象

问题6:实验开始加热时,温度有什么变化?有无水泡,水泡从下往上升的过程中,大小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7:水在什么时间开始沸腾,沸腾时有什么现象?水泡从下往上升的过程中,大小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8:水沸腾时,要不要吸收热量?水的温度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  。

环节五:实验数据

问题9: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如下表格。

加热时t/min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T/℃

问题10:结合以上实验数据,请在下面的T-t座标中描画出水加热至沸腾时的曲线图?

环节六:实验结论

问题11:通过本实验可以初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环节七:评估交流

问题12:实验过程出现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让每个实验环节细化,问题指引,可以降低学生的思维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感知整个实验流程。通过合理设置问题,不仅能够提升的学生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他们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3.积极讨论,形成思维

实验结束后,评估与交流是实验一重要环节,这一过程最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们采用“问题引流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激烈的讨论、争辩,获取众人的智慧,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包括整个实验的知识体系、实验探究的过程体系和学生思维多样化的体系。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也能够取长补短,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4.激情展示,科学评价

实验结束后,应给学生充分证明自己的机会,在“合作探究”物理实验框架内,展示实验也是重要的一环。“展示”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展示员或组长将本组内的实验过程、现象、评估与交流的结果向老师和全班学生展示或讲解,并随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通过展示、质问、解答补充了实验的问题体系,完成了整个实验的考查点。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深受广大师生青睐。然而实验教学作为物理课程的核心教学部分,如何达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这将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永恒的议题。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系中山市2020-2023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009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宏权.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1):20-21.

[2]周斌.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21(21):137-1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