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构建“沉浸式”家校社共育新生态的实践研究

陈卫华 张又红
  
广东教学报
2024年1期
江门市蓬江区紫茶中学

【摘要】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蓬江区紫茶中学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学校特色和学校实际,创造性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构建“沉浸式”家校社共育生态,逐步探索出“12345”“沉浸式”家校社共育工作新生态模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沉浸式;家校社共育 “12345”新生态模式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教育职能进行了规定和调整,学校不是教育学生的单一主体,引发了人们对协同育人的重新思考和认知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彰显出家庭教育重要的“国事”一面,指出家校社应当为家校共育提供指导,避免因家长引导、组织能力不足产生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假象。社区也要增强服务能力,支持学校和家庭落实“双减”。家校社共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发力,建立多元、立体、融通、互动的育人网络,从而达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从现实来看,我们的家校社共育行动大多是学校单向“推动”的结果,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协同共育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目标不一致、沟通成效欠佳、育人渠道单一等问题。“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我校特色和实际,蓬江区紫茶中学搭建家校社共育平台,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构建“沉浸式”家校社共育生态,逐步探索出“12345”“沉浸式”家校社共育工作新生态模式,暨创建一套体系、培育两支队伍、设立三类家长学校、搭建四个共育平台、开展五大活动。

一、创建一套体系

紫茶中学以蓬江区教育局“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为主导,深入学习研讨“评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价”,“立教育人才地位”“立教学教研机制”“立学生培育体系”的一评三立”模式的实施方案,根据校情,制定了五份实施方案,形成全方位管理评价和培养体系,为搭建“五育并举”平台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完善紫茶中学新时代“五品少年”评价机制,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家校社“沉浸式”共育工作,建立健全包括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体系、“三级”阳光德育模式等在内的“紫·慧”德育体系,培育雅高品正、热情自信的阳光少年。

二、培育两支队伍

在队伍建设上,培育家庭教育讲师团和“三级”家长委员会两支“共育”队伍。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名师团队的带动作用,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定期举行“管理‘心’思路,‘慧’做班主任”紫·慧德育论坛系列活动,着眼于班级与宿舍管理、初中生青春期恋爱、家校沟通的技巧、挫折教育等实际问题,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会、培训会,提升家庭教育名师骨干及教师型家长水平,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全校家长。

第二,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队伍,选拔优秀家长组成“爸妈讲师团”,针对性的开展“话题小,内容实,家教小妙招解决大问题”的线上讲课;积极开展家长义工队伍建设,目前,紫茶中学有注册的、经常开展“共育”活动的慧美家长义工队伍近700余人,她们自发组成了“护畅队”等志愿服务群,已经成为“家校社共育”的“主力军”,是学校大型活动和上、放学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有效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成长;适时聘请校外专家、法制副校长、民警等,担任校园安全宣讲员,建立我校校园安全知识专业培训宣讲团,强化安全防护的意识,对家庭教育的师资队伍形成有效的补充。

三、设立三类家长学校

在阵地建设上,紫茶中学设立紫中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和“三宽”家长学校,这三类学校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互相联通,同向同行,建立起家校社“沉浸式”共育的“纽带”。

第一,制定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家校联系制度、讲师团备课制度等,使家长学校管理精细化、工作常规化、活动常态化,“家校共育”的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第二,学校党支部以“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发挥党员教师先锋带头作用,让教师主动走进社区,按照社区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开展“亲子活动”“做小小志愿者”等社区家庭主题教育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社“沉浸式”共育工作新格局。

第三,联合江门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禁毒办、团市委共同开展“6·26”关心下一代禁毒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并建设首个“关心下一代禁毒教育指导站”,创建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示范校园,筑牢我校学子防毒、拒毒意识,护航学子拥有无毒青春。

第四,在区委国安办、政法委、防线办、教育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紫茶中学建成内容丰富、美轮美奂的国家安全教育长廊,成为我们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五,“史学泰斗、教育大家”陈垣先生的故乡—棠下镇石头村民委员会“心系教育,筑梦未来”,在全民阅读日捐赠的价值5万元约 1200 册图书,丰盈紫中人的品格涵养,让院士精神薪火相传。

第六,每周五晚上19:00组织家长线上学习“三宽家长学校”课程,并分享学习随笔,受到“三宽”家长学校的熏陶,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四、搭建四个共育平台

在平台建设方面,紫茶中学依托“三宽”教育搭建的共育专家资源库平台、学习强国“家长课堂”共享平台、家校沟通平台、家校社互动平台四个“共育平台”。“三宽”教育专家资源库平台吸纳全国知名专家,成为引领我校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队建设的重要力量。课程平台和学习强国“家长课堂”共享平台科学开发、共享了《“双减”教育下,中国家长的明智选择》《为什么说生命教育是一中人生观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实用技巧系列课程》等一系列线上“家长课程”,为家校共育提供了精准课程资源服务。设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家校沟通平台;家校社互动平台创办《紫茶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报》,更是以多元形式打破了信息高墙,拉近了家校社的距离,营造一个紧密的“共育圈”。

五、开展五大活动

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五大活动,让“沉浸式”家校社共育新生态扎实落地。

1.创新“双向奔赴心有爱,家校携手育花开”家长会模式

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是校长致辞·共助成长—分享了家校共助成长的教育艺术;二是亲子互动·以爱育爱—教师与学生的精心筹备别开生面的“双向奔赴,有心有爱”多彩亲子活动,满满的心意让到场家长惊喜连连;三是用心陪伴·共进晚餐,增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信任,形成了家校社共识、共治、共育、共享、共赢的教育新生态。还开展常态化家访、探索的片区家长会、小范围线下家长会等模式,家校携手,润泽美好,让教育带着温暖落地,让孩子沐浴着关爱向阳生长。

2.开展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

我校价值观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侨乡文化、劳动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学生补足了精神之钙。例如,每学期开学典礼党支部书记坚持上第一堂思政课,寄语紫中学子要融入时代、立德修身、追求卓越;举办“传承红色基因,争当强国少年”主题演讲,开展“同讲启超故事,传承好家风”“弘扬院士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比赛;开展“崇尚·清明网上祭英烈” “继传统文化,颂端午情怀”主题系列活动;开展红色基地参观实践活动,为传承红色基因,师生一起走进陈垣故居、华侨华人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和了解五邑华侨历史文化,激发紫中学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3.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爱心公益系列活动

如为践行二十大 争做追“锋”人,我校全体师生及家委会代表组织了“红领巾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传承榜样的力量,培养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雷锋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爱心公益善款将捐给广东红领巾基金、江门市福利院以及本校的困难家庭或绿化校园等;慰问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进社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开展创文志愿服务活动等。

4.开展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

为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辐射整个社会”的教育目标,我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亲子垃圾分类活动;家校携手净校园劳动教育活动;重阳爱老敬老活动;“精彩一夏,暑你最棒”实践活动;“厚德、善学、健体、尚美、勤劳”寒假特色德育实践活动等。

5.定期进行法制与安全教育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用“法律”和“安全”两艘航母为学生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我校开展多种法制与安全教育活动:如围绕校园欺凌、性侵、网络安全防范、防溺水、交通安全等法制进校园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校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专题教育系列活动;“11·9”消防月主题系列活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挫折教育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讲座等活动,给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给以心理疏导,让学生阳光成长。

“双减”背景下,通过构建“沉浸式”家校社共育新生态的实践研究,我校创造性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努力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新生态,创新了“沉浸式家校社共育”工作新生态的模式和优化策略,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推进家校社协同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教育新生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第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紫茶中学坚持五育并举,实现融合育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贯彻落实蓬江教育“一评三立”模式,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魅力多彩的素养提升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随着教育方法的改变,家校社对孩子的教育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多了,孩子的心态变得阳光起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近两年来,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书画比赛、征文比赛等成绩骄人,获区级以上奖项近500人次,其中省级特等奖4人次,市级以上80余人次。学校啦啦操队去年获全国初中组自选花球第一名;上个月学生获广东省科创成果一等奖,是江门市中学在此次比赛中唯一一位一等奖获得者。

第二,提高家长综合素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的素质得到提高,教育方法逐渐科学化,能更好地承担家长责任,有意识地关心、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够放下家长的权威,合理地解决问题,与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家长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搭建教师学习、互助、研究、反思的平台,促进教师在课题引领下的理论提升、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努力使家校社合作体现出实效。教师获区级以上集体奖项80余次,个人奖项400余人次,其中省级以上奖项 30 余人次,市级以上奖项130余人次;获得江门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5人次,江门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16人次;3人次代表江门市参加第三届省青赛,是江门市初中参赛教师最多的学校。

第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通过构建“沉浸式”家校社共育生态,学校蒸蒸日上,先后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 “广东省少先队先进学校” “广东省绿色学校” “江门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江门市年初中阶段协同教育质量先进学校一等奖”“江门市书法特色学校”“蓬江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蓬江区教育先进集体”“蓬江区团队创新应用塑造奖一等奖”“蓬江区家长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注定了家校社必须勠力同心,才能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此,我校健全协同育人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共同营造“沉浸式”教育新生态,发动“紫慧列车”高速前行的动力引擎,共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阔.“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2):16-17.

[2]刘翠鸿.“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J].新课程评论,2022(5):18-28.

[3]叶海波.重构家校合作机制—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的实践探索[J].教育视界,2021(7):54-57.

[4]杨洋.“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样态[J].郑州师范教育,2023(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