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李文艺
  
广东教学报
2024年2期
化州市第八小学

【摘要】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与推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这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首先,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解读并理解相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及要求,要懂得如何创新设计有道德有法的课程环节,进而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而进一步推进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能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的同时,又能在正能量的指引下,端正自身的道德品行,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对小学生加以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就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守信、忠诚等美德,而这些美德正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石。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优秀经典故事文化的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到作弊行为的危害,并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理念,让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生不能以貌取人,要学会以德取人,以德服人,才是行走于社会的硬道理。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把其中的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有机结合,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蕴含了非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立足,也有利于有效促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理解仅限于表面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存在对教材的理解仅限于表面,教学目标也不明确。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只是让学生大概地认识到了有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学习活动,却忽视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程培养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意识;开展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古板,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育模式,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课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出现学不进的现象。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会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开展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味地照着书本宣读。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的优秀文化素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材资源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肯定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其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深入挖掘通过各种方式挖掘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案例有很多,但教材的所容纳的文化素材有限,不能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部纳入进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广泛有效地整合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合理利用教材与生活事例所结合去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形成较好的活动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素材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非常乏味。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们的传统节日》一课时,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素材,将节日习俗、风俗习惯等方面融入课堂,或让学生介绍,或老师介绍。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瑰宝、先人的智慧结晶。通过这些素材的引入,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渗透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以德服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过于拘谨,从而造成学不进的现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下,教师应制定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文化知识,才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使学生学于德,乐于德。如果教师把传统文化变成故事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同时合理运用经典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突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放能高效地提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传统经典故事源远流长”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类优秀传经典故事。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入手,在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孙敬头悬梁、鲁迅嚼辣椒驱寒以及苏轼之房梁挂钱的历史故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化的代表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文化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以及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借助互联网资源来进一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情境,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调动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激发其文化情感。通过创设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更真实地感受到文化情感,同时也有助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我很诚实》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播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播放视频导入该课程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诚实,如何才能分辨是非,同时要明白说谎的后果。课程通过所创设情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诚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以此告诫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同时,教师也可以教育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为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有效地实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结语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在开展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时,充分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萍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研究[J].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58).

[2]杨云.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江西教育,2021(12):28.

[3]李玲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5):185-186.

责任编辑 周丽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