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学校育人理念下“五育并举” 与“五育融合”的探析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的文献研究,探讨“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及结合学校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强调“五育”的内在统一和平衡发展,注重各育的独特价值和功能作用,倡导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素养提升,关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注重将“五育并举”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结合,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跨学科学习
一、引言
“五育并举”最初是由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到了新时代,“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五育融合”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及其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二、“五育并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宁本涛等学者认为,“五育”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每一育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功能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成长。同时,他们还强调了“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宁本涛等学者对“五育并举”的认识主要包括:
1.强调“五育”的内在统一和平衡发展。德、智、体、美、劳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要防止偏废其一,注重各育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各育的独特价值和功能作用。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智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体育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美育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劳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这五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倡导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4.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素养提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5.关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出构建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表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等,同时还强调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五育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五育并举”之上,李政涛等学者则提出了“五育融合”的理念。认为“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也是一种教育创新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新范式。“五育融合”强调各育之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来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五育融合”注重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将德育置于首位,通过其他各育的实施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各育之间又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其次,“五育融合”强调实践性。主张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实验、探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最后,“五育融合”还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四、“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的联系和区别
(一)“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联系
1.目标一致。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2.相互补充。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五育融合,可以进一步促进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同时,“五育融合”也可以为 “五育并举”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五育并举”强调各育的平衡发展,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而五育融合则强调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
2.实施方式不同。“五育并举”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五育融合则更加注重跨学科学习和课程整合,促进各育的相互融合。
3.学校开展五育过程中的推进路径不同
(1)课程设计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开设德、智、体、美、劳课程等。而在推进五育融合时,学校则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学习和课程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出综合性的课程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式方面:学校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合作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在推进五育融合时,学校则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问题式、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评价方式方面: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而在推进五育融合时,学校则需要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整合和综合性。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
4.“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实施方式不同:“五育并举”注重对教育的整体性倡导,“五育融合”侧重于实践方式,致力于在学科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在传统分科教学中,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德智美三育融合,比如综合性较强的语文课。而行走研学,可以说是落实“五育”融合的绝佳教育实践方式。行走与智育、美育活动巧妙结合,能让人在身心放松中增强体育锻炼的愉悦感。智育、美育、劳育活动也给单调的行走增加了手脑身心各方面的活动,使人能全身心、全感官地体验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五、“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一)“五育并举”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平衡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五育并举”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育并举”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五育融合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1.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五育融合”注重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使各育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促进跨学科学习。五育融合倡导跨学科学习,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五育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六、“五育并举”和学校育人理念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五育并举”受到了广泛关注。大岗中学一直秉持“刚毅正直、勤勉务实”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全面素质的学生。如何将“五育并举”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结合“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从价值理念融合、评价导向、课程体系建构、教与学的融合、实践融通以及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五育并举”与学校育人理念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一)价值理念融合
1.弘扬刚毅正直品质:通过开设德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他们刚毅正直的品质。同时,将刚毅正直的理念贯穿于各育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中都能体现这一品质。
2.强调勤勉务实精神:在各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勤勉务实的精神。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注重实践、注重实效,以实际行动践行勤勉务实理念。
(二)评价导向
1.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2.引入多元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互评、实践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构
1.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注重课程多样性和综合性。
2.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刚毅正直和勤勉务实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劳动实践课程、科技科普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
(四)教与学的融合
1.创新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关注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五)实践融通
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刚正文化”和“五育并举”的实践活动。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智育活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美育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或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开展学校特色教育。劳动教育与“刚毅正直、勤勉务实”融合: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引导他们以勤勉务实的态度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刚毅正直的品质。科技教育与“刚毅正直、勤勉务实”融合: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技探索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勤勉务实的精神。
(六)建构特色课程体系
1.尚德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公益服务、团队建设、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2.博学课程:文学、数学思维、人工智能、STEM、四模一电、气象、创客、科技
3.健体课程:足球、毽球、击剑、跑操、徒步
4.雅美课程:绘画、书法、舞蹈、合唱、礼仪、心理
5.勤勉课程:厨艺、种植、家政、学农
上述大岗中学刚正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五育并举”的理念,各个项目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体系,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并共同达成整体课程目标——人文见长、综合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刚毅正直品质”奠基。
七、结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上都有着丰富的探讨和成果。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丰富,“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基于“刚正文化”背景下,实施“五育并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卓越能力和健康身心的人才。“刚正文化”与“五育并举”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契合点。刚正文化强调正直、刚毅、公正等品质,而“五育并举”则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培养。二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全面而有力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引导。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和方法将“刚正文化”与“五育并举”育人模式进行有机融合。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2214342)“基于‘刚正文化’背景下‘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宁本涛,樊小伟.以“五育融合”迎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生活教育,2021,313(1):8-12.
[2]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837(20):13-15.
[3]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N.398(03):7-16.
[4]赵静,姚斌,顾植霞.“五育”并举共成长 特色发展放异彩[N].青海日报,2021-10-28.
[5]房乃发.着力构建区域特色“五育并举”育人体系[N].江苏教育报,2021-05-07.
[6]崔学鸿.“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小学管理,2020(2).
责任编辑 李泷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