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思政课与校本课的有效融合

——基于我校《上善若水 润泽童心》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

蒋玉君 孙淑怡
  
广东教学报
2022年10期
广州市越秀区水荫路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实践育人,强化课程、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此次改革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在“新课标”理念下,将思政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政课和校本课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标的统一性

思政教育和校本课程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理论或者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如果说思政课是意识层面的,更理论化,那么校本课就更偏向于实践性,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比如:我校校本教材——《上善若水  润泽童心》,基于“如水”新教育实验研究,研发以“上善若水”为主线,用“爱”贯穿六年六册的“泽木成荫”的校本课程,简称六爱课程。即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越秀、爱花城、爱岭南、爱中国等思想,这正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内容的多样性

小学思政教育仅附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理念落后,实践性活动内容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拓展思政教育的外延,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十分必要。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实践性强。如《上善若水 润泽童心》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创设情景和主题,学生从身边喜闻乐见的素材中去感受“爱”的力量。一年级的《如水儿童爱新家》,孩子们分享照片的方式,去感受父母的爱,家的温馨;五年级《如水少年爱南粤》,老师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岭南的自然之美、物产之丰、人文之雅、英雄之伟大。六爱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德育课程,更符合新时代要求。

(三)教法的先进性

针对目前思政课课堂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的情况。习近平还强调:“思政课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校本课具有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的优点,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堂。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思政课与校本课共融来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而活化思政课,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二、思政课和校本课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有效融合的基础:研究课标、明确目标

小学思政教育课程主要依赖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校本课融入思政课的基础要明白校本课是对《道德与法治》的补充和丰富。教师要把握教学中的“能改”与“不能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目标,这是不能变的。

教学中“能变”的是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丰富。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按照个人、家庭、学校、家乡、国家、世界来编写。这与我校校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越秀、爱花城、爱南粤、爱中国的“六爱”内容相契合,目标相统一。用学生更熟悉的本土资料来细化和补充《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资料,会使得思政教育更加鲜活。

(二)有效融合的关键: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小学思政课既要有理论的指导,更要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这样才能够让所学的内容指导学生实践。所以,思想课融入校本课程模式可以采用:学习+探究+分享模式。即课堂跟随老师学习相关知识——根据主题,在生活中实践探究——课堂分享与展示,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本单元内容是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学生首先跟随老师学习中国近代百年历程,然后学生可以选择实践活动,如“讲英雄故事”、“分享红色诗词”“制作近代名人博物馆”“红色经典阅读”等主题实践活动,最后各小组在班上展示。以此,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学生分享,让学生切身处地感受百年恢弘历史,体会英雄人物的壮举。

(三)有效融合的延伸:思政教育与校本课程同实践

1.聆听窗外之声

思政课与校本课程一样,需要孩子们去参与和体验。在实施课程的时候,学习可以开设“家长大讲堂”,让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家长来带领孩子们感受历史故事或当下正发生的时事热点。学校也可以开设“今日热点”“假期见闻”“时政窗口”等,让孩子们参与分享。通过采取感悟、体验的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中了解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认同感。

2.开辟校园思政阵地

校园阵地是隐形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如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校园广播等平台传播知识和资讯;线下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思政教育专栏,通过文化廊、展板、标语、学生作品展示等形式加强教育宣传。在班级里也同样可以开辟思政园地,如墙报、人物栏等,在学校阅览室、教室等地打造红色图书角,推荐一些经典书目,让孩子们做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3.依托红色教育基地

当地的一些革命家纪念场馆是思政教育最真实有力的资源。真实鲜活的人物,近在身旁的建筑物,无一不在向孩子们诉说英雄们的壮举。在我校五年级《如水学子爱岭南》一册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就有意识地挖掘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广州地处岭南,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地:白云山、十九路军陵园、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陵园还有各类博物馆、雕塑馆等等,不胜枚举。通过现场参观,听讲解员讲解,观看丰富的资料故事,孩子们如临其境。同时,我校与红色基地合作,组织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开展演讲比赛、红歌传唱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爱党情怀。

三、 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巧用校本资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堂,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进而活化思政课,提升思政课品质,落实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

[2]孙全军.研读新课标,贯彻新理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旧课标比较[J].中国德育,2022(14).

[3]白晓龙.思政课与校本课应共融——基于我校《法律在我身边》校本课的实践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1-2.

[4]唐柱芬.立足校本 上好思政课[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1(6).

(责任编辑:黄洁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