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广州中考诗歌鉴赏试题看初中语文古诗词立体化教学

郭宽祥
  
广东教学报
2022年10期
广州市番禺区广铁一中天成中学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古诗词的立体化教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赏析古诗词,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立体化教学

我从广州近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初中语文古诗词立体化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如下。

一、古诗词鉴赏选材分析

(一)体裁

从近13年广州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体裁来看,主要以唐诗宋词为主,其中有7首唐诗,3首宋词,宋诗2首,东晋诗1首。五言绝句1首,五言律诗3首,七言绝句1首,七言律诗3首,古体诗2首,中调宋词3首。

(二)内容类型

近13年广州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内容主要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人伤己诗、送别诗、羁旅诗、写景抒情诗。

(三)作者

近13年诗词鉴赏出现的诗人有:杜甫3次,苏轼2次,陶渊明、王勃、王绩、王维、李白、刘方平、辛弃疾、陆游、范仲淹各出现1次,由此可见,除刘方平以外,其余的诗人词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者。

从以上的选材分析中,可以知道广州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是注重课内的积累的,基本不考课外的古诗词积累,因此,这就要求在课内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内的古诗词。

二、古诗词鉴赏形式分析

广州市中考古诗词鉴赏共设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通常是“描写场景”“描写画面”“解释名词”;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般是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从问题的设置分析,“场景”与“画面”的描写,是在诗词字面内容的基础上,描述诗词意象组合而成的立体化感受,不少同学理解为单纯的诗词句意翻译,把它当做文言文翻译来答题。中考题目考查的形式,说明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句意的翻译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立体化理解诗词,如果不能立体化理解诗词描写的内容,诗人表达的情感也不能准确把握,所以诗词鉴赏的两个问题设置都是紧密相关的,都是一体化的。

三、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

广州中考诗词鉴赏考查诗词的语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解释名词

如2011年考查王维《竹里馆》中“幽篁”和“长啸”,这是课文中的注释;2012年考查刘方平《月夜》中的“更深”和“阑干”;2013年考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和“可怜”,这是课文中的注释;2015年考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此事”,直接考查词的上文内容;2016年考查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结庐”和“日夕”,为课文中的注释;2017年考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宦游”和“无为”,是课文中的注释;2018年考查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顾”和“济”,是课文中的注释;这些名词的解释,也是首先考查学生的积累。

(二)品味关键句

广州近13年中考诗词鉴赏题第二题,基本都是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关键句的内容和情感,基本的结构是学生首先解释诗句的内容,指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或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并分析该手法的效果,然后点明作者的情感。如2010年考查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的情怀;2014年考查分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的情感;2017年考查分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的情怀;2021年考查分析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的情感。诗词语言的考查,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句子内容的前提下,分析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从关键名词的解释,到诗词句子的分析,再到整体情感的把握,无不说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能割裂诗词自身内容的联系,要整体把握,古诗词教学立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学习古诗文。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诗词反复朗读不足

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朗读不足。部分教师把古诗词教学课变成分析课,只在教学开始前进行基本的朗读,为了初步熟悉诗词的内容,扫清朗读障碍。在深入赏析诗词时,就着重分析诗词的意象、感情等,没有很好地把诗词鉴赏分析与诗词朗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鉴赏分析,加深对所学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早读朗读不足。如今初中学生的早读时间相当有限,“双减”后初中上课的时间有了明确的规定,学生的早读时间为15~20分钟。早读的方式大多是全班齐读,这样使得学生朗读时间不足,语文学科都是需要朗读培养语感的,时间短促,学生的朗读量是不够的,那么古诗词的朗读就更少了。第三方面是学生自主朗读不足。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紧凑,除了应付背诵默写,很少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反复吟咏所学诗词,在自主吟咏中,反复品味诗词的韵味。

(二)诗词音律教学较少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部分老师信心不足。因为自身诗词音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熟悉,在课堂上也不能很自信地给学生教授诗词音律的相关知识。其次是诗词音律不是考点。“课标”在5~6年级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在7~9年级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通过对比两个学段的古诗词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诗词的音律方面,在初中阶段是没有明确的要求的,也许在“工具书”里面包含诗词音律方面的工具书。最后是学生对诗词音律的兴趣不浓。具体表现为学生本身不懂音律知识,只觉得枯燥乏味,因此不喜欢。还因网络信息时代,快节奏的文化氛围,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

(三)诗词教学应试化,程序化

教师重视古诗词考点讲解,忽视诗词本身具有的审美特质,如意境、旋律、结构等。许多教师依然通过“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学生诵读——分析诗歌——课后严抓背诵默写”这一教学模式来完成古典诗歌的教学任务。更有甚者,他们把古典诗歌当成文言文来翻译讲解,并且强制要求学生背会,这样只会使得师生古诗词的教学过程枯燥。

(四)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浓。

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主要表现如:第一,学生的文化审美观与诗词的文化审美不相符合,学生喜欢的是信息时代的文化审美,古诗词的反复吟咏、反复品味的特点,在学生看来显得一无是处,不少学生反映,学着古人那样文绉绉,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当今的生活方式就没有这样的特点。第二,古诗词是考试的一部分。在挖空填写大部分学生在第一部分的表现还是不错的,除了有常见的错别字丢分,学生能够把相关的诗句默写出来的。但是理解性默写部分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部分学生不是很理解诗句的内容,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很难写出原句。并且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学生在历次考试检测中,得分率偏低,对诗词内容、情感理解不到位。

(五)诗词教学评价单一

学生古诗词掌握得好不好,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包括朗读流畅性、朗读节奏、朗读感情等;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包括字形准确、句子是否错乱等,也就是所谓的默写;还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包括诗词鉴赏、诗词创作等。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基本都同时站在一个落脚点上,那就是诗词默写与鉴赏,因为考点就是这两个,至于诗词朗读与创作方面,得不到很大的重视,只要最终考试的时候拿满分,就可以说明学生诗词掌握得很好了。

五、古诗词立体化教学建议

经过对广州近1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试以及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结合目前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立体化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古诗词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1.以汉字解读诗词。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如《说文解字》等,对汉字寻根溯源,查找特定汉字的起源、字形结构。此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又能增强他们对汉字的感知力,从而更好理解诗词。

2.以朗读感悟诗词。教师加强自身朗读能力,做好示范教育,通过举办诗词朗诵比赛,诗词配音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加强对诗词感情的感悟。

3.以诗词创作活动理解诗词。教师教授学生诗词的发展历程、特点、创作规律,让学生掌握诗词相关常识,如:诗词音律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音韵知识,掌握不同诗词题材的押韵要求,例如四言到七言的押韵之不同,词牌名不同,词的字数与押韵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具体情境,运用某种艺术手法,根据所学诗词特点去创作古诗词,以读促写,可分阶段布置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要对学生创作的诗歌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理解诗词创作的规律和乐趣,增强学生全面、立体理解古代诗词的内容与情感。

4.以立体化的课堂组织模式引领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由单一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使学生与诗词内容、情感产生共鸣。采用情景再现、诗配画、吟唱等形式,立体展示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实现一节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语文课堂。

(二)古诗词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立体化。根据课程目标中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立体化教学课堂组织模式将古诗词教学目标设定为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诗词语言的运用、诗词思维的锻炼、诗词审美能力的提高。

2.教学形式立体化。立体化教学课堂模式要求老师改变以往单一或程式化的课堂组织模式,以活动为载体。如在常规课堂上学习鉴赏诗词的内容情感,学习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押韵、平仄、对仗等诗词知识;定期举办诗词书写大赛、诗词朗诵大赛、诗词创作大赛、诗配画等活动,增加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古诗词,热爱。

3.评价方式立体化。古诗词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立体化为:第一,对所学古诗词的文化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教师是否能全面了解所教的古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自身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灿烂的文化知识中产生文化敬仰,发自内心地认同古诗词文化。第二,教师有敏感的古诗词语感,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诗词教学语言体验,了解古诗词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也应该逐渐培养自己的语感,逐渐形成自己的诗词语言体验,掌握一定的诗词表达基本规范。第三,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运用古诗词的思维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分析等认知方式,鉴赏古诗词。第四,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诗词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诗词创作能力。

4.知识迁移立体化。古诗词的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够使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而古诗词是诗人、词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高度浓缩,三言两语间道尽生活百态、世间沧桑,因此不仅仅让学生在试卷上取得好分数,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获得成长感悟,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加立体的人。

六、结语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文化素养的必经之路。初中语文教师要探索一条新的路径展开古诗词教学,诠释古诗词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古诗词教学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岚.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立体化建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

[2]郭洁琼,杨卫华.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教学为例[J].读书文摘,2016(34).

[3]张晶.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及新路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12(5).

[4]林向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

[5]丁文锦.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策略[J].教师通讯,201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黄洁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