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薛秋霞
  
广东教学报
2024年3期
梅州市五华县华阳中学

【摘要】语文作为本身就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课程,其自然在渗透、融入与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本文着重围绕全面激活学生兴趣、深化教材内容挖掘、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等维度,灵活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帮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可谓是在多个层面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探索与改进,积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语文课堂。

一、全面激活学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往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原本相对而言较为枯燥的语文知识传授,转变成一种更具吸引力的精彩教学活动。

比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时,教师不妨在课前准备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并配上了相应的图片。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课堂伊始阶段便向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文资源,通过图文结合的古诗来激发学生对春天美景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展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优美诗句,同时附上相应图片,由此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往往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兴趣,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在课外搜集更多描写春景的古诗,真正实现以兴趣作为突破口,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教材内容挖掘

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教材。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教师需要立足班级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拓展和优化,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切入点,找到既能满足课程标准、又能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优秀教学内容,这是开展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而在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则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从中提炼出可渗透、联系优秀传统文化的点,即根据教材内容加以延伸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不干扰正常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推进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避免将传统文化内容生硬地嵌入课堂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教师应当从教材内容本身出发,探究可延伸、可拓展的部分,并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务必从学生角度出发融入学生感兴趣、愿探索的合适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容本身的优势与价值。

比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古诗时,教师不妨深度研究教材,从中针对性地挖掘教材内容,不断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古诗标题中“左迁”一词进行探究,弄清弄懂汉代左贱右贵的内涵,故而“左迁”是意味贬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诵、学习和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李白对王昌龄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安慰之情,并提炼出“友情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经典的友情诗进行朗诵,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友情,进而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培养学生重视友情、珍视友谊的良好品质。

三、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与融入,往往需要借助多样化的形式与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沿用传统的说教式、讲解式方法,那么不但难以激活学生兴趣,也会影响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导致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和感受蕴藏在教学活动中的传统文化,甚至可能令学生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因此,教师自身需要熟练掌握不同教学技能,并结合当时的实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构建适合学生且能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高效教学活动。

比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这篇古文时,教师不妨入引入情境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一边通过语言描述、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在情境中融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情境中穿插诸如牌匾、对联、纸墨丹青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丰富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并能在情境中不断感悟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充分体会作者高洁品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良好熏陶,助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与发展。

四、拓展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文化知识,还要积极推动课内向课外延伸,注重在课外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科目较多,如果仅依靠语文课堂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这篇文言文,不仅歌颂了谢道韫即景咏雪的文学才华,还表明她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完这篇文言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歌颂景色的古诗或文言文,并鼓励学生结合古诗或文言文,大胆展开想象进行手抄报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语文课程正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课程。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把握,主动探索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的各种有效方法,全面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优质教学模式,进而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借助传统文化强化对学生的引导、熏陶和教育。

【本文系梅州市五华县2023年度教育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3B04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芝世珍,刘银霞.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2(4):75-77.

[2]何婧莹.“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J].文化产业,2022(4):166-1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