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初探

——以《儒林外史》为例

黄雪莹 邹宜桦
  
广东教学报
2024年3期
广州市番禺区广铁一中铁英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本文以《儒林外史》为例,尝试探索“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分析任务群学习内容与学情—确定任务群学习目标—设计落实任务群目标的情境任务—反思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以期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一)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首次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要求,明确语文任务的创设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学习活动。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有针对性地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部分,新课标也指明,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因此,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应当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真实情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和阅读方法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

二、《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

接下来,笔者以《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为例,分四个步骤探究“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一)分析任务群学习内容与学情

1.《儒林外史》分析

《儒林外史》是统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个“名著导读”模块的推荐阅读书目。《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展现了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通过展现科举制度、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儒林”的深刻批判,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林外史》被鲁迅先生评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以《儒林外史》作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讽刺作品”,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初中近三年的学习,基本掌握精读、跳读、速读、选读、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近百万字的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而《儒林外史》同为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两部名著均人物众多,性格复杂,通过具有连续性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掌握古代白话小说的阅读策略,也能够自觉产生名著书目之间的横向对比意识,加深对小说作品的理解。

然而《儒林外史》没有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缺乏整体意识,容易倾向于关注某个人物或某个情节,欠缺符合小说文本特征的阅读方法,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容易产生偏颇。其次,《儒林外史》人物众多,人物在对待“功名富贵”上性格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持续的变化,学生很难客观而全面地把握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再者,《儒林外史》讽刺的对象主要是科举考试封建制度下的各类士人,大多数情节描摹其或虚伪或腐败形象,如果没有贴近生活实际的有趣的情境学习任务,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可能无法坚持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因此,有必要让《儒林外史》作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阅读策略阅读《儒林外史》,交流阅读心得,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二)确定任务群学习目标

九年级下册第一个“名著导读”模块在“读书方法指导”中提出了三点要求: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教材在“专题探究”中设置了三个探究专题,分别是故事会、《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续写故事。

根据以上的要求和说明,结合《儒林外史》的特点及九年级学生学情,可以将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初读《儒林外史》,把握小说大致内容,能够梳理人物和事件间的关联和活动顺序;

(2)阅读过程中,把握《儒林外史》中主要人物形象,比较分析人物形象的共性与个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探究书中人物形象成因,体会作者吴敬梓的讽刺笔法和批判精神,感受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

(4)围绕人物形象,对相关所学名著进行整合联读,在解决情境任务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丰富阅读体验。

(三)设计落实任务群目标的情境任务

1.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

任务:更正来自网络的《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要求:现在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小说每回概括,诸如《水浒传》每回概括、《西游记》每回概括,有不少同学想通过阅读这些网络流传的“每回概括”走捷径以代替阅读整本书。但其实,这些网络流传的每回概括着实有不少bug。请你擦亮眼睛阅读《儒林外史》,将老师打印的网络上的《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进行修正补充。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目标明确,修正补充的方式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克服畏难情绪。同时,通过修正补充落实到笔头表达,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小说内容,梳理人物情节。

2.学习活动二:合作学习

任务:学当编辑,重拟标题

要求:《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入选了“百年百部世界经典文学宝库”,但不少小读者认为《儒林外史》的语言晦涩难懂,很难读下去。因此,最近有出版社想修订后出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无障碍阅读版本。为吸引小读者们阅读,出版社希望在目录处重新拟定通俗易懂的标题。请你根据每章节主要内容,为每章节拟一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在学习活动一的基础上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再读小说再次熟悉文本内容。通过讨论合作,把握每回重点情节,逐步厘清重要人物,初步把握人物形象。重拟标题要求学生在忠实于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提取、重构和表达,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丰富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3.学习活动三:探究学习

(1)任务一: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老先生将他的偏爱给了谁?结合《儒林外史》第一回、第五十五回的出场人物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整部小说结构松散,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开篇与结尾的安排,把握作者吴敬梓的写作意图以及他所追求的理想,有助于加深学生接下来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

(2)任务二:①《儒林外史》中着力塑造了鲁小姐、沈琼枝、王三姑娘几个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如果让你穿越回去,你会选择谁做女朋友?结合《儒林外史》相关回目内容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整部小说除了首尾两回之外,其余回目内容分散,难以提起学生阅读兴趣。因此,针对《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后,可以书中主要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创设具体任务“选择女朋友”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笔者在九年级上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设置了“选择女朋友”的任务,由《水浒传》“女朋友”到《儒林外史》“女朋友”,能够快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快速阅读指定相关回目的同时,把握精彩的故事情节,探析丰富立体的女性形象,通过结合课外材料剖析书中女性形象的成因,从而体会作者吴敬梓的讽刺笔法和批判精神,为接下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探究女性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入理解个人生命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简·爱》中的简·爱都从书中走出来了,她们三人在现实中相遇并打破了语言的障碍,你认为她们会选择和对方(或其中一个)做朋友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打破阅读的界限,抓住“女性”线索,从人物形象维度进行联结,以线索贯穿,整合多本名著来设置阅读任务,还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名著的核心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在横向的比较分析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书本的整体思想主题,得到独到的阅读见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在阅读分析的同时初步体会作者的讽刺笔法和批判精神,感受到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畏难情绪。同时,任务一通过将王冕与市井四奇人进行比较,任务二将鲁小姐、沈琼枝和王三姑娘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共性与个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也为接下来深入阅读《儒林外史》,学习其他男性人物形象做好铺垫。因此,在完成任务二后,笔者继续设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完成整本书阅读。

(四)反思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1)坚持以新课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根据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新课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定位,通过对学习内容《儒林外史》和对学生“虽已学习过古代白话小说但难以客观读懂人物和主题”的学情分析,基于新课标要求和部编本教材的“读书方法指导”,确定《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并基于目标设计出相应的情境任务。教学设计由始至终以新课标为依据,坚持以新课标为导向。

(2)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

第一,情境性。新课标提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所以,笔者设计的《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每一个活动都注重将学习内容放置在具体的主题情境之中,如“学当编辑重拟标题”。在情境任务中,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有方向,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同时,情境化任务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第二,实践性。“整本书阅读”就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笔者在活动一就设计了“修正补充网络上《儒林外史》的每回概括”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多种策略、不同的阅读方法通读全书,在活动二设计了合作讨论“重拟每回标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三探究学习中设计的任务都能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分享个人的阅读经验,让学生的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第三,综合性。首先,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就是整合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经验、阅读能力等多方面学习内容的过程。其次,“整本书阅读”的综合性还在于能够打破阅读的界限,如笔者在学习活动三设计的任务二“扈三娘、沈琼枝和简·爱会选择和对方(或其中一个)做朋友吗?”以学习主题为引领整合多本名著来设置阅读任务,有助于学生丰富阅读经验。

(3)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王宁教授曾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总目标的细化与落实。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这说明,学习任务群进入课堂,教师不仅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强大的心理安全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来阐发独特的见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项目“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研究”(课题编号:GDXKT

2978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9,31-32,15

[2]孔凡成.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初探[J].语文建设,2019(2):19-22.

[3]王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解读(3)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2018(6):38-39.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