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教—学—评” 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以“小数乘小数”为例

周嘉欣
  
广东教学报
2024年3期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中心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数学学科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教师应在数学课堂实施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小数乘小数”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与目标,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策略:一是善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转变课堂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模式;三是创设多元评价方式,达成“教—学—评”一致性;四是巧用多媒体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标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三者之间应具有目标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更要完善合适的评价方式。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强调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评价反馈的一致性,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本文将以“小数乘小数”一课为例,对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模式展开探讨。

一、明确“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

说到“教—学—评”一致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它的核心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小数乘法”是新课标“数与代数”领域中“数与运算”主题的内容,新课标中关于“小数乘法”部分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要求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发展几何直观能力、运算能力、推理意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数与运算”课程部分的核心素养导向主要涉及以下几大概念——“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小数乘法”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要抓住对学生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教学评都要为了“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而教、而学、而评,紧紧围绕以上核心素养要求。

二、找准“教—学—评”一致性目标

明确核心后,为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可评价性的教学目标和设计可评价性学习目标。以“小数乘法”为例,本单元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感悟运算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学生数感、运算能力等的形成。教师在制定可评价性目标的时候,可以设计任务式内容与要达成的目标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下面以五年级第1单元第5—6页“小数乘小数”为例,探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设计的想法。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联系密切,教学时将未知知识转化为已知,学会用转化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阐释小数乘法的算理,让学生养成推理的习惯。教学时提供交流、表述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作出合理解析,加强算理的理解。

(3)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小数乘法的算法。要重点引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以此来确定积小数点的位置。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小数与整数的乘法、小数与小数的乘法等基本概念。

(2)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感受小数单位的具体变化过程,培养转化思维,发展数感和运算能力。

(3)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探究中发现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感受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依托单元核心概念,设计关键任务和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合作交流。使得教有所指,学有所依,评有根据,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真正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善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从被动到主动,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变教师的“教”为“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以及知识掌握度。在课堂中应用导学案,可以让学生提前学,再加以教师课堂的引导,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

(二)转变课堂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应转变的是教师的观念,以学促教,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乘法运算的本质是算单位的个数。不管是整数还是小数乘法,都是将数按照计数单位拆开,然后按照运算的意义分别算计数单位的个数,再合起来。在小数乘小数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推理、运算,加深对小数乘小数的认识和理解。探索2.4×0.8的计算过程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推理意识,培养转化的思想,多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在推理运算的过程中理解其算理和算法,做到举一反三,真正掌握做题的技巧。这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强调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切合“教—学—评”一致性。

(三)创设多元评价方式,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在小数乘小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核心问题和细化达成的目标行为,更要在达成其中一个目标任务后,向学生提出关键性评价问题,问题应可以达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例如,根据这些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你是怎样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因数和积的变化,寻找相同和不同点,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你是怎样算出2.4×0.8的结果的,请你阐述一下自己计算的方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及推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情况。又如,你能像老师这样写出两个竖式吗?在教学的实践和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习任务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四)巧用多媒体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具有较强的知识思维性,对学生的推理、空间、逻辑思维等能力都有较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数学小故事、微课、小游戏等。在小数乘小数教学中,把导入练习以游戏作为载体呈现。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多媒体呈现pk的环节,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对难以理解,思维性、空间感较强的内容,教师更需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直观视觉感受下充分了解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推动课堂高质高效开展,真正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王洪斌,王荣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3(9):9-12.

[3]李帆,钱丽欣,邢星,等.2022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J].人民教育,2023(Z1):13-14.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