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

施楚珊
  
广东教学报
2024年3期
汕头市聿怀中学

【摘要】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初中思政课程十分薄弱的环节。通过分析、把握“大思政”格局下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有效推动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推进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的重要途径。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使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落实,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看,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视域相对狭窄,教学工作缺乏整体协同,制约了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表现为:一是参与主体单一,初中思政课教学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来完成;二是内容来源单一,教学内容主要局限在课本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组织落实;三是教学过程单一,初中思政课教学主要集中在校园范围内、没有真正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四是教学目的单一,有的思政教师忽视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应试教育占据了初中思政课日常教学主要阵地,其育人的关键地位被边缘化。因此,探析“大思政”格局下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创新思政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是有效推动初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思政课”要充分融合多学科教学、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扩展到多学科教学融合,充分整合多学科教学内容及社会生活与网络空间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

围绕“跨学科融合”教学原则,我们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文明与家园》专题实践课。我们采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大思政课”教学理念为依托,将“跨学科融合”教学原则与项目式学习的原则要求结合起来,融合政治学科、地理学科、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要求,建立多学科与学生真实生活情景和学习情景之间的联系,运用课堂探究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的原则和方法,融合多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元素,通过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潮风水韵,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主题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潮汕最美乡村”,运用学科知识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做中学”。学生活动小组根据项目的驱动问题和子问题,设定项目安排,制订实施方案;再根据项目学习活动方案,做好流程梳理及合作探究准备,制订分工方案。学生通过探究最美侨村“东湖社区”、新溪“十一合”村、澄海前美村等潮汕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东湖村的特色经济等问题,探究乡村振兴前后的变化及原因,并对如何建设“潮汕美丽乡村”提出建议。学生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培育。

二、以问题为驱动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原则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前提是坚持以校内课堂为中心,在充分利用校内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各类社会实践课堂体验中感知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在我们开展的“潮风水韵,乡村振兴”主题调查活动中,学生走进“潮汕最美乡村”,如,最美侨村“东湖社区”、新溪“十一合”村、澄海前美村等。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融合政治学科、地理学科、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背景,设置目标驱动问题和子问题。如,驱动问题:“如何建设‘潮汕美丽乡村’?”子问题:“如何传承和传播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设乡村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生态?”“如何优化潮汕乡村产业布局?”“如何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师可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的同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美丽家园。问题设置遵循由驱动问题到子问题、由核心问题到具体问题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三、初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原则

初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原则,融合多学科中思政教育元素,创设融合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学习情景。在开放的教学实践情景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思想灵感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开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学科素养在多学科融合学习中日渐积累,多维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亲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家国情怀渐浓,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会不断增强,达成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等素养目标。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文明与家园》专题项目实践课教学活动中,我们设置了“潮风水韵,乡村振兴”主题调查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内容。主题调查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设置,学生在明晰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问题,分小组制订实践学习计划:如,第一阶段:探究选题并制订计划。如:A小组成员确定调查实践主题为“探访最美侨乡—东湖村”,学习小组走进东湖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了解东湖村的发展情况。A小组成员确定调查方式:走访村民、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调查程序总体思路按照总体了解、实地考察、整理总结来进行。第二阶段:资料准备,实施探访。A小组通过网络媒介,搜索东湖村的侨乡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发展中的特色经济以及乡村振兴的前后对比等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在实地调查过程中,A小组主要通过访问居委工作人员、了解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参观特色建筑等方式进行实地探访。第三阶段:笔记整理,作品制作。学生整理调查过程中收集的文字、视频、图像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第四阶段: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在这两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就实践过程进行明确分工,如:1.照片拍摄:通过照片定点拍摄,学会捕捉特写镜头;2.小视频拍摄:通过小视频拍摄或短篇拍摄,利用视频脚本,拍摄一些小视频作品;3.社会调查:研究路线图创作,创作调查路线,设计调查足迹和观察角度,使用画图法创作形象生动的调查实践路线图;4.绘制思维导图:学习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绘制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5.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学习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科学规范地书写调查报告;多角度分析实践材料,提出问题,并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本次主题调查实践活动,绕“开放性”教学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课外模式,有效开展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融合;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探索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责任编辑    钟春雪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