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邑侨乡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博物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
【摘要】岭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五邑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一直以来,江门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不断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通过近十年的课程研究及实践探索,我们萌生了构建“五邑侨乡文化儿童主题博物馆”园本课程思路,发掘、开发和利用五邑侨乡大量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风俗民情等资源,探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侨乡特色”的主题博物课程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五邑侨乡文化;博物教育
一、调查研究背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个政策文件,传递出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生启蒙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霍力岩等研究者认为,在个体生命的早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成为根植幼儿内心深处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素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最早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这是幼儿教育即人生发展关键期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二)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思考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从江接四海、门纳百川的千年侨都,到如今扮演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关键节点,民间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挖掘的教育潜在价值。教授刘炎认为,当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普遍薄弱,“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意识普遍缺乏。在幼儿园推进文化育人,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幼儿生活经验,适合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融入幼儿园原有课程。目前,江门地区有部分幼儿园开展侨乡文化特色课程,但个别只是简单地将侨乡文化资源直接搬到幼儿园开展活动,往往是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却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也意味着很难践行“文化育人”的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构建适宜幼儿传承延续侨乡千年文脉的“文化育人”课程,应引起深入思考。本研究结合个案幼儿园建构侨乡文化课程体系过程,并对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实施情况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二、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个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开展,以了解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以及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态度与建议。
(一)调查对象
1.教师问卷调查对象
通过《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现状及需求教师调查问卷》对110名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开展的情况、遇到的问题、需求和建议等,以此作为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教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
2.家长问卷调查对象
通过《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现状及需求家长调查问卷》对886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家长和幼儿对侨乡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对博物馆教育的认识和参与情况以及对当下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的态度和建议等,以此作为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家长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2。
(二)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需求
1.幼儿园一线教师反映的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现状与需求
通过《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现状及需求教师调查问卷》对三所幼儿园共计110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中的现状和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基本需求。
(1)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的现状
根据表3所示,110名幼儿园一线教师中,对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感兴趣的有103人,占总人数的93.64%;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人数为98人,占总人数的89.09%。由这两项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个案幼儿园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不光有幼儿教师的支持,幼儿也积累了大量的侨乡文化经验,为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践基础和背景条件。
根据对开展过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98名幼儿教师的进一步调查,多数(48人,占比48.98%)教师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频率为一个月一两次;一学期开展一两次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教师有32人,占开展过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教师人数的32.65%;每周开展一两次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教师有18人,占开展过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教师人数的18.37%。通过这项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个案幼儿园目前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没有科学规律的活动设置和安排。此外,对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的调查表明,教师主要选择的活动形式依次为教学活动(38.78%)、游戏活动(34.69%)和生活活动(26.53%)。这表明个案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现有开展形式比较丰富。通过观察和询问,研究者了解到不同班次所选择的活动内容和主要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如小班更多选择与幼儿的一日生活更为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活动内容,因此也会更多地选择生活活动作为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而不是选择教学活动。
(2)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态度和需求
幼儿园一线教师认为,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对幼儿、教师、幼儿园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具体见图1。
98.18%的幼儿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可以促进侨乡文化的传承,97.27%的教师认为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可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77.27%教师的认为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73.64%的教师认为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可以体现园所特色。
幼儿园一线教师对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担忧主要有专家培训、教师、幼儿园、家长以及幼儿等方面,具体见图2。
幼儿园一线教师关于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问题的选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缺乏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相关培训,教师能力、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幼儿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家长缺乏认识和支持,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通过观察和进一步的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目前幼儿园虽然普遍注重教师培训,但针对侨乡文化和博物教育的培训较少,特别是博物教育本身就处于一个新发展阶段。因此,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比较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师难免会感到底气不足。
幼儿园一线教师对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需求主要有幼儿园培训与支持,社区、博物馆和家长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以及教师自身的提升等方面,具体见图3。
幼儿园一线教师关于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需求的选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方面的培训,幼儿园的支持,社区、博物馆方面的支持,家长的支持与协助,教师的学习与提升。通过进一步与教师的谈话,研究者了解到目前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很受幼儿、教师和家长的热爱与支持,幼儿的兴致和家长的支持力度非常高。之前,我园大班开展“遇见碉楼”侨乡文化博物活动,幼儿对这一具有中西特色的建筑非常感兴趣。家长也很支持幼儿的研究和学习,自发地带领幼儿组队一起前往开平碉楼村落,实地参观和探索碉楼。这次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表示在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中,最需要的是幼儿园方面提供的培训和其它方面的支持,以及社区和博物馆方面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或场地的支持等。
2.幼儿家长反映的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现状与需求
《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现状及需求家长调查问卷》调查了886名家长,以了解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家长的需求。
(1)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的现状
根据表4所示,886名个案幼儿园的家长对于幼儿了解侨乡文化途径的选择依次为幼儿园活动,日常交流,社区、博物馆活动,电视、互联网和书籍;参加过的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活动的选择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参观自然景区和公园、品尝或制作侨乡美食、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参加侨乡民俗活动、观看或学习制作工艺制品。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幼儿园和家长方面都非常重视幼儿的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同时我们的社区和博物馆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帮助。
(2)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的态度和需求
家长认为,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见图4。
家长对侨乡文化博物教育对幼儿发展价值的选择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让幼儿了解侨乡的自然与社会文化、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一个充满游戏和快乐的童年。通过观察和与部分家长的沟通,研究者了解到当下家长都很重视地方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家长表示“要将侨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内心,培养爱家爱乡爱国的青少年”。同时,许多家长也表示幼儿园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不单单对幼儿有帮助,对家长了解侨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很大帮助。家长表示,幼儿园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时,幼儿回家会提出很多有趣的侨乡文化的问题,自己也不知道,便与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去博物馆或实地参观、动手制作等。亲子之间的互动不光使侨乡文化在家长和幼儿间得到传承,更培养了家庭感情,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欢快。
家长认为,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需要幼儿园、教师、社区、博物馆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具体见图5。
对于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促进幼儿对侨乡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创新,家长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最为重要,依次是幼儿园定期开展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社会对侨乡文化的宣传与弘扬、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引导与培养、家长要了解更多的侨乡文化博物知识、博物馆等场所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建议
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能了解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看法和建议,并结合观察和进一步的谈话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为接下来课程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一)家园社的支持与合作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和全部家庭都应该全力支持与担负的责任。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不能仅靠幼儿园一方之力,还需要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如博物馆、文化馆、文宣部门等提供人力或物力的支持;同时,家庭博物教育也是幼儿园博物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问卷调查中,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开发的看法和建议提出“有关部门提供材料和专业人士等资源”“博物馆提供入园讲解和参观等支持”“电视台拍摄和播放侨乡文化方面的纪录片”“一些制作和生产基地可以提供参观和学习机会”等回答。通过访谈和观察,研究者也发现,个案幼儿园和教师对侨乡文化和博物教育存在专业知识不足和材料资源等缺乏的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就会陷入浅尝辄止、轻描淡写的困境,并不能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历史悠长、意义深远的侨乡自然和社会文化,也就谈不上培养幼儿对侨乡文化的博物情怀了。
问卷调查中,幼儿教师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家庭参与对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对近1000份问卷中近400个有效回答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家园共育”出现频次高达100次。因此,在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中,我们不能忽视“家园共育”这一点,无论是课程目标的制订,还是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的评价,都应充分考虑家长的地位和作用,将侨乡文化博物教育的场所拓展到幼儿园之外、拓展到家庭和全社会。
(二)实地参观与研学体验
幼儿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的。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研学体验,获得的经验才能真正被吸纳,得到真正的发展。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实地参观”这一关键词在近400个有效回答中出现了200多次,家长都希望让幼儿亲自到自然和社会中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
实地参观是博物教育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对自然、社会文化的学习。通过到侨乡周围环境实地参观,幼儿不但可以增长对侨乡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还能在探索过程中促进社会化,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中,要将幼儿的实地参观和研学体验放在首位,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与家长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全方面体验的机会,真正满足幼儿的探究欲参与感。
(三)动手操作与探究实践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并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问卷中,“动手操作”这一关键词在近400个有效回答中出现了100多次,家长和教师希望能多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可以动手操作,如制作侨乡手工艺品、侨乡美食,操作机器等。
在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中,动手操作有助于幼儿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深入了解物品的用途、结构;同时,幼儿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将自主探究获得的经验进行分享和创造性创作。因此,在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和各方面的经验,并使每位幼儿都能有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的过程中提供支持与鼓励,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科学评价,让每位幼儿体验到动手操作和探究实践的快乐和成就。
(四)博物教育与深度学习
幼儿的学习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组织活动要选择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的方式。通过问卷,幼儿家长和教师提出希望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通过自然标本、手工艺品、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探索和学习,进行博物教育,了解侨乡的特色民俗和非遗文化。
通过真实物品来学习可以了解到事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变迁。在幼儿园侨乡文化博物教育课程中,幼儿通过实地参观观察和探索展品和实物,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独立思考、深度学习。此外,幼儿园提供各种各样的物品,能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进行更多的动手体验,还可以扮演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角色。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科研项目课题“构建岭南文化园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五邑侨乡为例”(课题编号:2020YQJK238)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DB/OL].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6/26/c_1124673763.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5]霍力岩,龙正渝,高宏钰,等.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成效、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 2022(5):74-79.
[6]刘焱.全国政协委员刘焱:推进“文化育人”要从学前教育开始[DB/OL].http://www.rmlt.com.cn/2021/ 0308/609171.html.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