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萨提亚模式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中职学生校家社共育探索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社会中承担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也面临着学业与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困扰、自我认同困惑等多种压力和挑战。本文通过讲述一例中职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校家社协同共育案例,探索萨提亚模式广泛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家社协同共育;萨提亚模式;心理健康
一、背景与意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职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自我认同困惑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反之亦然。在中职心理健康辅导中引入萨提亚模式,可以借助家庭力量帮助学生改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沟通方式和家庭关系,实现自我成长和积极改变。
二、理论介绍
(一)萨提亚联合家庭理论
萨提亚模型将家庭视为与整个社会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社会单元。在这个体系中,家人的相互作用是相互作用的。每个家庭成员的行动都会对其它的家庭成员产生影响,反过来也是如此。基于此,在家庭治疗中,通过循环问题提问、家族生命周期理解、系统性思考、重新标记、边界调整多种研究手段,探讨家庭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二)冰山理论
萨提亚提出“冰山理论”,把人类的行动与交流比喻成一座冰山,外在所能看见的,只是表面的一小块,而“内在”,却是长久以来被压抑和忽视的部分。
(三)认知调整
认知调整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旨在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
三、个案概念化
(一)基本信息
学生是一名广州中职学校二年级男生,在校表现良好,愿意协助班主任承担部分班务工作,朋友较多,经常和朋友出去玩。在校住宿,老家在广东茂名,父亲在老家工作,母亲在海南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文化程度均为小学毕业。
(二)主观印象
该生身体偏瘦,皮肤黝黑,穿着整洁,习惯性地面带微笑。走进咨询室时非常礼貌地打招呼,他言谈举止比较客气,眼神却一直躲闪。
(三)主要问题
自述平时交友、学业压力很大,难以有效应对,怀疑自己能力不足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经常感到无缘由的情绪低落,伴随焦虑和烦躁;职中一年级时因为初入学适应不良,出现幻听,听到墙壁在说话;睡眠严重障碍,常常失眠,睡眠较浅,易惊醒。
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状况告知父母,担心家里经济条件无法承担心理疾病的后续治疗费用,从自我觉察到有心理问题开始,就担心被别人知道,认为自己能够调适好心情,长期以来掩饰真实心理状态,人际交往时习惯性掩饰。
(四)个人史
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节省。父亲脾气暴躁,对孩子期望高,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母亲和善,性格温和,与父亲发生冲突时多忍让。每次父亲打骂教育完后,母亲都会关怀该生的情况,安抚并为父亲说话。初中时因成绩不好,考高中困难,被父亲责骂“一无是处”,后经中考失利,认为父亲对自己彻底失望,上了职中后住校,基本上不与父亲沟通,日常只和母亲联系。现阶段母亲在外地打工,与父亲也见面较少,母子沟通相对紧密。
(五)心理评估
心理普查测评结果显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经心理老师与班主任二对一面谈评估,心理问题严重,近半年有自杀想法,需要通知监护人,转介至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干预治疗。
四、干预设置
(一)信息收集阶段:收集背景信息,了解成长史,形成概念化,在此基础上制订干预计划
了解当前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发生、发展的经过及相关影响因子,收集相关的个人成长史,形成初步的个案概念化。通过心理教育,与学生分享对他的部分概念化理解,学生很快意识到除了客观的情境因素外,自身成长经验导致的高敏感、高付出等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与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随后,共同讨论经过4个阶段的干预所能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制订了相应的计划。
(二)家庭访谈阶段:邀请家长到校,共同咨询
通过循环问题提问方式,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连接,以便更好地理解家庭中的互动模式和问题。比如通过分别向父亲、母亲、儿子三者询问“你觉得家里现在经济条件如何?”“你认为孩子现在心理状态如何?”等问题,以揭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缺失与认知偏差,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行为。这有助于家庭成员理解他们在家庭系统中的角色,并找到更健康的相互关系方式。
理清孩子目前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解决,需要专业医生的干预治疗,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现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供支持和指导。引导家长系统性思考,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家庭动态,来识别家庭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比如孩子的认知:“家里经济条件极差,母亲身体不好,到处都需要用钱,不能因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加重家庭负担”,与父母的认知:“这两年家里条件好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肯定是最重要的,肯定还是要去治疗的”,从家庭的角度分析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是真诚沟通缺失、讨好型家庭环境影响等。
对分析出的家庭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进行重新标记。通过为家庭问题赋予新的含义来帮助家庭成员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这可能包括将负面行为解释为对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的应对方式,从而鼓励家庭成员找到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三)转介干预阶段:请家长带学生前往三甲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进行专业诊断治疗
家长当即预约本周号源,带学生前往三甲医院诊断,诊断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系重度抑郁,需要药物治疗。介于学生近期状态不适合住校学习,与班主任协商沟通,同意学生办理休学手续,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与母亲去外地度假,谨遵医嘱吃药治疗,并在回广东后配合复查。
心理老师给家庭成员设定了休假期间的家庭作业:三人坐下来共同讨论一下休息期间的目标和对家庭成员的期许,通过比对理解期望偏差,并通过讨论确定三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将目标拆分成阶段性,每周记录自己做了哪些事帮助目标实现,每个月共同复盘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家庭成员沟通,加强家庭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
(四)复学阶段:病情稳定后复学
经休整后病情稳定,医生诊断建议可以继续学习。通过与班主任和学生科的沟通协助,帮助学生复学。在复学后与该生约定每周1次,共10次的定期咨询。
第1-3次咨询着重讨论休息期间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表示通过这个作业,自己认识到了父亲并不是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反而是认为他肯吃苦、能担责,以后工作了是能够有所作为;同时也觉察到了母亲也同时在探索其自身的成长,他发现母亲工作时思路清晰、办事灵活、独立自强,与自己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在自我探索方面,他也发现了自己经常把很多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但其实偶尔犯错也没有给父母造成什么负担,父母也愿意包容自己的过错。
第4-6次咨询着重引导学生识别和挑战错误的自动思维,同时贯穿问题解决的策略。请学生记录日常情境下自己的自动思维(尤其是与“无能感”有关的),帮助学生进行识别、评估和挑战,这也是整个咨询的关键。如,针对“同学不恰当的玩笑让我很不舒服,但我只能忍让”这个事件的自动思维“我不好,他们会不理我”,运用思维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认知重建,形成新的认知“朋友之间交往是因为彼此有一些亮点吸引到了对方,有矛盾说出来共同解决是能够促进友情的,不会因为一次拒绝就影响友情”。与此同时,每次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我很好”“我有能力”的证据,不断进行新旧信念的比较,并积极地按照新信念行动。
第7-10次咨询巩固并结束咨询。随着咨询的进展,学生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该生也在咨询中越来越多地参与并作出决定,逐渐担任起做“自我咨询师”这一角色。最后,与学生一同建立了对未来的现实期待,讨论如何识别复发的征兆及应对措施。
五、结语
本个案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萨提亚模式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首先,萨提亚模式理论框架完整,干预措施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其次,萨提亚模式注重个体内在力量的激发和自我成长,符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萨提亚模式强调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对其中每个个体的影响深厚长远,运用该模式不仅能够通过家庭视角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更能够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融合,增强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滟.中职生童年创伤与自杀风险的关系:转换-坚持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南昌大学,2023.
[2]乔佳.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适用性——基于1例抑郁情绪的个案概念化研究[J].心理月刊,2023,18(17):175-177,234.
[3]徐震虹.以萨提亚模式促进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合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2):82-85.
[4]杨睿,李昭君,张俊祺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三位一体”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4(1):209-212.
[5]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诠释:教育效能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45(1):110-119.
[6]曾庆雪,张怡,李苗.1例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案例报告[J].心理月刊,2023,18(19):199-202.
[7]朱亮,吕子静.家校合作对心理问题学生干预的方法探索[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4):76-79.
责任编辑 王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