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形成性评价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山川美景”单元为例

林旭
  
广东教学报
2024年4期
揭阳市揭东区光正实验学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教学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滞后性,主要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考试检测为载体,以分数量化的终结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该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针对单一评价手段存在的不足,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笔者就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究,对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实践措施有哪些,以及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形成性评价;文言文教学;“教—学—评”一体化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单元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由美国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于1967年首次提出。随后,美国教育家布鲁姆(B.S.Bloom)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布鲁姆认为:“对我们来说,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他还认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学习上。”

陈玉琨教授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作出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及同伴是形成性评价的评价对象,而且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评价过程中,要为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方向,根据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向学生反馈改善学习的信息,提供反思和分享学习的机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参与评价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应学什么”“学到什么”“如何来学”;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调整。同伴在评价活动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与反馈,可以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相对于以分数量化学生知识水平和掌握程度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而且,形成性评价还能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

二、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措施

结合初中语文文言文单元教学实际,笔者以八年级上册“山川美景”文言文(本单元包含《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四篇文言文课文)单元为例,尝试将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具体实践如下:

(一)明确学习目标,落实学习任务

在进行“山川美景”文言文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

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前提。所有的评价活动都需要围绕学习目标来开展。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知道“山川美景”文言文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应学到什么、该如何来学。这样,才能在评价过程中清楚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目标的落实程度。深入分析理解单元目标,对明确单元学习方向尤为重要。

(二)丰富评价活动,贯穿学习过程

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这些任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同时结合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使学生的理解、分析、应用、解决、表达、审美、创新等能力在过程中得以呈现,学习感悟得以展示,并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例如,本单元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揭阳市作为低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谯楼晓角、双峰晚钟等古八景,也有汉楼瑞气、水城画卷等新八景,素有“水上莲花”“海滨邹鲁”等美称,是潮汕文化发祥地,全国著名侨乡。为打开知名度,结合当前“互联网+”云端旅行新趋势,揭阳文旅中心精心策划、制作了一系列“水上莲花,魅力揭阳”的云端旅游宣传片,面向社会征集揭阳文化旅游景点的美篇。为了响应揭阳文旅中心的号召,揭阳市揭东区光正实验学校文学社近期将举办一次以“探寻山川风景,畅游水上莲花”为主题的团建活动。

在赏景巧写导游词(课段二)中,教师设计了“假如你已畅游第三单元所描绘的所有景点,请你选择课文中的一处景点,结合课文内容、景物特点等,撰写一则导游词,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游玩”的学习任务,旨在了解学生对文章景物特点的把握,同时检测学生对写景顺序、写景手法或角度的运用能力。

在识人妙评景中情(课段三)中,教师设计了“‘绘制景区明信片’:要求学生在明信片正面绘制图片,可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篇,根据内容绘制美景图;明信片反面阐明自己画作的内容,说明构图、意蕴,并选择明信片赠送对象,参考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写上祝福语”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意境的把握,同时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渗透跨学科学习。

(三)制订评价方案,检测学习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活动更多是在情境下完成开放式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标准的参考答案。因此,形成性评价设计更注重评价内容或角度,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质量维度,同时通过数字或者定性描述,体现学生行为表现在维度上所达到的水平。例如,“绘制《与朱元思书》思维导图评价量表”:

(四)重视自评互评,促进学习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或同伴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通过评价他人的过程来反思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思考,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对课文在景物选择、景物特点、写景顺序以及写景手法的运用的小组合作探究中进行自我评价时,可以使用以下量化表进行评价:

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时,可以使用以下量化表进行评价:

三、结语

形成性评价不仅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运用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扩宽评价内容,展示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形成性评价符合课程改革的趋势,将在评价改革的道路上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郑国民,李余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徐淀芳.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陈子龙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