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叶嘉莹诗学观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郑利香
  
广东教学报
2024年4期
深圳市龙华紫金实验学校

【摘要】作为一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蔚为大观,她的诗学观深刻而独特,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借鉴叶嘉莹的诗学观“兴发感动说”,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古诗词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其审美情趣与文学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学观;古诗词教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停留在繁琐的背诵和解释过程中,缺乏对于诗歌意境、美学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有必要从叶嘉莹的诗学理念“感发说”出发,重新审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诗歌世界的启示之窗。

一、“兴发感动”说指导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古诗词的审美能力

“兴发感动”教学理念注重从情感共鸣、情感沟通入手,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过程中更能够产生内心共鸣,进而激发出情感、审美的共振。这种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刻、更细致地感受诗歌的美感,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培养学生内心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能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感受诗词之美,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诗歌的美在于语言的精致运用和意象的独特塑造,通过形象、声音、比喻等手法展现诗意和情感。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鉴叶嘉莹的诗学观,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和意象之美。通过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叙事、意境营造等方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叶嘉莹的诗学观可以启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的热爱和创造性思维,使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得以深入体会和欣赏,为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三)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诗词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秉持“兴发感动”的教学理念,能够让教师更深入地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背景,从情感共鸣、形象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诠释。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对古诗词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还能带动教师更富有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古诗词课堂教学,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二、叶嘉莹诗学观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一)诵读吟咏,在因声求气中体验感发

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叶嘉莹的诗学观不仅可以启示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能让他们从中领悟语文之美,情感之深。以《登鹳雀楼》为例,古诗《登鹳雀楼》表现了作者王之涣对自然、时光流逝的沉思。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其中的意蕴和情感。叶嘉莹强调的“因声求气”即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来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传达诗歌内在的精神。

通过“因声求气”的方式,学生可以将古诗词变成一种情感的输出工具。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登鹳雀楼》所描绘的山河壮阔,风景迷人的意境,让他们通过吟诵体验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慨。这种体验并非枯燥的背诵,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诗歌的美妙。

而“体验感发”也是叶嘉莹诗学观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启示之一。通过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在心灵上得到滋养,从而激发自身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内心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热爱文学、感悟生活的激情。

(二)体验情境,在文化浸润中丰富感发

叶嘉莹的诗学观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体验情境,在文化浸润中丰富感发”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升华到理性思辨,培养他们广泛涵养情感、审美和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更具创意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畅游古诗词的海洋中体验快乐、获得启迪。以《枫桥夜泊》为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夜晚泊船在枫桥上,感受到水天一色的宁静,内心沉静而澄明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授学生只是让他们死读书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叶嘉莹的诗学观强调通过“体验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通过实地体验和情境再现,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引导学生到湖边、枫桥等场景,让他们感受夜晚泊船的氛围和景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继笔下的枫桥夜色及孤舟飞泻的境界。这种亲身体验能够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其次,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丰富感发,引导他们从个人情感出发,去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通过诗词朗诵、情境演绎等活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感知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生智慧。古诗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情感交融、意蕴丰富的文化精粹。

(三)知人论世,在溯源审美中增进感发

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精髓,更是一种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教育载体。叶嘉莹认为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在溯源审美中增进感发”。

从“知人论世”这一角度看,《早发白帝城》是一首反映作者游历心情的古诗。在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白帝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追寻真理和独立人格的向往。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文人的壮志豪情,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慨和情感。这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体验上进行共鸣,增进对人生、人情、世事的理解和体验。

在“溯源审美”方面,《早发白帝城》源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创作。学生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古代诗人的思想与审美传承下去。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审美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正是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借鉴叶嘉莹的诗学观,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风貌,感受其审美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启迪他们对人生、世界的认知,促进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通过深入地解读和欣赏古诗词,小学生可以在思想和审美上得到增进,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传统发扬的具体实践。

结语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悟出“兴发感动”,这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暗含在文字之间的生命力量。贯穿于读者品赏古诗词的全过程,“兴发感动”使我们与古代诗人的精神交融,与古代人类的情感共振。因此,“感发说”视角下的诗词教学以追寻生命的感动和感发为出发点和核心,引领学生走进一段精神启迪之旅。透过古诗词的精妙语言,学生们将建构自己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并在这种共生过程中实现自我内在与外在世界的交融。他们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在体验情感、感悟生命,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感发说”为教师指明了一种教育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同构共生。

参考文献:

[1]崔印.叶嘉莹诗学理念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8):4.

[2]李育春.叶嘉莹的古代文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J].教育革新,2016(4):1.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