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情境+问题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庄华文
  
广东教学报
2024年5期
吴川市海滨街道清源小学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是重要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不应是静态、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应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问题串”的方式,将数学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中,鼓励学生在问题中深度思考,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课堂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问题串”;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尤其面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如果不能用巧妙办法让学生去开动脑筋思考和理解,很容易让知识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深层次挖掘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及内涵。这种情况下,在数学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情景,并借助情景提出启发性问题,通过提问、示范、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不仅有助于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经历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本质有更深领悟。

一、借助生活化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紧密关系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非常重要。为此,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或实际情境相联系,并提出与生活化情境相关的问题,可以使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还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位置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是对更规范、更严谨的位置关系还是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的相关路线图,让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一目了然地理解路线图,并对方位、位置等知识产生直观印象。在此情境下,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如“同学们,你们每天能够准确来到学校,并能够按时回家,为什么不会走错路呢?”“如果我们要从学校去公园玩,你能够根据路线图准确找到公园的位置吗?”“图书馆在校园的什么方向呢?”“单纯知道图书馆相对于学校的位置,不知道距离可以吗?”等,通过此类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位置知识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明白“利用方向和距离可以具体描述场所或物体的位置”,从而推动学生准确掌握课程重难点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生活场景相关的线路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学生熟悉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更推动学生主动在生活化场景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推动自主学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境与问题相辅相成。教师通过合理设计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解读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不断推动学生带着求知欲深入到情境探究中。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图形等,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探究思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根据长方体立体图形,提出问题“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并借助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长方体的面组成了长方体。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并说一说自己对长方体还有什么疑惑,还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借助这一提示,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长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相交处的点应该怎么形容?”等,借助此类问题推动学生自主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顺利掌握这部分知识。这个学习过程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关注情境中问题串的设计,强化学习效果

在数学课堂中,问题设计只有科学合理,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尤其是在情境中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时,教师需要关注问题的连贯性和深度,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强化学习效果。一方面,问题串应该具有逻辑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难度递增,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能够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问题串的设计也应该注重问题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回答。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还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重要概念和关键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景+问题串”这一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都具有十分积极意义。这也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价值,积极打造更具吸引力情境,设计更具科学性的问题,让“情景+问题串”更大程度发挥其优势,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水到渠成,也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杰.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的教学应用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9):50-52.

[2]王春燕.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2(47):68-73.

[3]陈菓.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2(22):63-65.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